一纸碳票,唤醒侗乡沉睡林海
——从“斧头经济”到“碳汇经济”的十年嬗变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石金鹏
![]()
(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向晖村风景美如画。尹序平 摄)
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向晖村,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神奇绿洲”的地方,湖南省首批林业碳汇试点村。
试点,试出了新的“神奇”:不砍树,能致富!通过构建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每立方米空气产生0.84元经济价值,“卖空气”不再是笑谈,青山化作了“金山”。
山间“碳票”,叩开致富大门
深秋时节,走进向晖村,层峦叠嶂间,满目杉木林,草木清香扑鼻而来。碳汇服务站里,村民杨志军手握湘林碳票,反复确认首期3600元的碳汇分红金额,脸上满是喜悦。“真没想到,守着林子就能赚钱,呼吸空气也能变成钱。”
![]()
(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向晖村风景美如画。尹序平 摄)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武陵山腹地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曾饱受发展与保护的博弈。十年前,向晖村村民收入七成依赖杉木采伐,“靠山吃山”的传统模式让18.5万公顷森林年损耗率达1.2%。
2015年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后,全县执行最严禁伐令,活立木蓄积量虽跃升至1356万立方米,林农却陷入“生态优等生,经济差等生”的困局,79.54%的森林覆盖率撑不起人均4000元的年收入,“树在山上烂,人在村里穷”成为现实写照。
2022年,作为湖南省林业碳汇试点先锋,向晖村创新构建“一证一券一平台”体系,林农持《林业碳汇权证》保障权益,村集体掌《湘林碳券》统筹开发,专业公司通过交易平台对接市场。这种“三权分置”机制创新,既让林农吃下“定心丸”,又激活了规模化开发的可能。
![]()
(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向晖村风景美如画。尹序平 摄)
2025年4月,首批12本碳汇权证签发。在“保底收益+溢价分成”机制下,村集体年均可增收1万至3万元,还能分享六成交易溢价。碳汇交易惠及186户700人,产生碳减排量1.3万吨,预计收入达130.8万元。公益林补偿标准提升60%,每亩林地保底增收70元。村民杨良好拿着自家林权证感慨:“这薄纸片比砍树发票还实在。”村民杨敏常的50亩竹林纳入碳汇项目后,她当上了生态护林员。“现在护林有工资,卖碳有分红,日子好比竹笋节节高。”杨敏常掩饰不住开心。
碳票收益撬动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向晖村里将30%交易收入投入林下经济,80亩黄精、钩藤种植园渐成规模;兴业银行300万元碳汇预期收益贷款落地,专项用于碳汇林提质。村会计的账本记录着蝶变,2023年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50万元,碳汇相关产业带动就业137人。
![]()
(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向晖村风景美如画。尹序平 摄)
生态治理,焕发侗乡新韵
漫步向晖村,侗族特色风貌民居与青石板路相得益彰,460亩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铺展金色画卷。三年来,向晖村累计投入240万元实施“美学革命”,27万元完成组户道路硬化,98万元铺设3000米污水管网,63万元打造黄精钩藤中药材园。
更为关键的是治理思维的转变。在“党建+微网格”机制下,32名网格长带领村民开展“环境积分制”评比,荒坪变花海、边沟成景观。古侗寨鼓楼里的“围炉夜话”,将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2023年市级“和美乡村”的牌匾,见证了“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
仲夏时节,向晖村非遗“吃会节”吸引上千游客。侗家姑娘手持黑老虎药材香囊,向完成碳积分任务的游客兑换侗锦纪念品。这片红色热土正以“碳票+文旅”开辟“新赛道”,投资120万元打造的长征文化体验带,将“重走红军路”与碳足迹计算结合,游客每完成1公里徒步即可积累5个碳积分。向晖村用碳汇收益建设生态研学基地,侗医馆、油茶工坊等业态次第绽放。
![]()
(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向晖村风景美如画。尹序平 摄)
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全村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30%,户均旅游收入突破2万元,12家新开业的农家乐飘出油茶香气,生态与经济形成“双螺旋”上升结构。如今,该村正逐步形成集民俗、休闲、避暑、康养等于一体的旅游格局,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产融互促,构建共富闭环
碳票不仅撬动产业变革,更打通资本下乡通道。2025年7月,兴业银行向通道侗族自治县发放全省首笔300万元碳汇预期收益贷款,专项用于碳汇林提质改造。早在2024年,农行推出的“林业碳汇开发贷”已为企业授信14.33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林下经济。
![]()
(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向晖村风景美如画。尹序平 摄)
在向晖村,杨敏常用碳汇收益扩建黑老虎种植园,林药复合经营使亩产效益提升4倍;向晖村的碳汇账户则预留30%资金用于建设生态缓冲区,形成“开发—反哺—增值”闭环。碳金融创新让生态资源变身“绿色银行”,资本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此重构。
“围炉夜话”的侗寨鼓楼前,非遗传承人粟兴敏正教游客制作侗锦。随着村容焕新,向晖村将红色文化、侗族风情与生态IP深度融合,打出“文旅+碳汇”组合拳。2025年“五一”假期,村里推出“重走长征路碳足迹兑换”活动,游客每步行1公里可积5个碳积分,兑换黑老虎药材、侗锦香包等特产。据统计,活动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80万元。村民宿老板粟敏笑道:“城里人来呼吸都要付费,我们的空气成了招牌。”
![]()
(向晖村村民在清澈见底的千年古井挑水喝。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赋能,让古寨焕发新生。昔日的烂泥路变身石板步道,闲置粮仓改造成碳汇主题研学馆,村民自编的《碳汇侗歌》登上县春晚舞台。2024年以来,全村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5%,12户村民办起农家乐,户均年增收逾5万元。
绿色答卷,书写共富未来
碳票制度的生命力,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延伸。2025年滥伐林木案件中,违法行为人通过购买10.66吨碳票完成生态修复,开创“司法+碳汇”新范式。通道侗族自治县建立的碳票替代生态损害赔偿机制,使每张碳票都具有法律效力,生态环境保护从道德约束升级为制度刚性。
在县溪镇通道转兵纪念馆,游客购买1元碳票即可获得碳中和证书。这种“消费即减排”模式,将红色教育转化为环保实践,日均300人次的认购量,印证着生态文明的全民共识。
![]()
(向晖村村民和睦相处景象。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向晖村还与县溪镇联动开发出“红色教育+碳中和”模式,让游客的研学之旅化作生态守护行动。
湖南省“碳绿潇湘”平台上,向晖村的专属场景即将上线。碳汇权益质押贷款、碳积分兑换商城等创新工具,勾勒出生态金融的雏形。村书记杨懂雄透露:“我们正在探索碳票与侗医药、碳汇与康养的结合点,碳汇康养基地已进入规划阶段。”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站在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的节点回望,向晖村用一张张碳票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以制度创新释放生态红利,一个“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和美乡村正快步走来。
![]()
(向晖村村子一角。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