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输电线路覆冰已成为威胁电网稳定运行的核心风险因素。该装置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全维度监测网络,实现覆冰状态的实时感知与智能预警,为电力运维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
应用背景与必要性
我国输电线路常跨越高山、垭口等复杂地形,冬季低温雨雪天气易导致导线覆冰。覆冰会增加导线重量与铁塔荷载,引发舞动、倒塔、断线等事故。例如,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大量线路倒塌,经济损失超千亿元。传统人工巡检存在时效性差、覆盖范围有限、数据维度单一等缺陷,无法满足大范围、高频率监测需求。因此,开发具备实时性、高精度的在线监测装置成为电网防灾减灾的关键技术方向。
工作原理与技术架构
装置通过多源传感器融合实现立体监测。力学传感器采用柱式拉力传感器,以球头挂环形式安装于绝缘子串与横梁之间,实时采集导线综合载荷力,结合杆塔覆冰力学模型换算为等效覆冰厚度。气象传感器同步采集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参数,当环境温度低于0℃、湿度高于85%且风速小于5m/s时,系统自动提升数据采集频率至10分钟/次。图像传感器采用200万像素高清摄像机,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识别导线覆冰轮廓,与力学数据交叉验证,确保监测精度误差小于5%。
数据传输采用4G/LoRa无线通信技术,通过VPN专用通道加密传输至监控中心。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板与聚合物锂电池组合方案,满电状态下可连续无光照运行15天,极端天气下可切换至导线感应取电模式。内置AI算法可自动识别并剔除鸟类停留、短时雨雪等非覆冰干扰,结合悬链线方程计算弧垂变化,通过数字孪生模型预测未来72小时覆冰趋势。
核心优势与实践价值
该装置实现三大核心突破:实时性方面,24小时连续监测响应速度达3秒,较传统人工巡检提升4-6小时预警窗口;精准度方面,毫米级冰层厚度识别与雨凇/雾凇类型区分能力,使监测误差控制在±1mm以内;智能决策方面,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AI模型可提前6小时预测冰灾风险,自动生成融冰方案并联动直流融冰系统。
在经济效益层面,单线路年运维成本下降40%以上,单套设备覆盖1-3公里线路,综合成本仅为人工巡检的1/5。设备寿命达8-10年,支持远程固件升级,年维护频次降低70%以上。在福建武平110千伏梁澜线寒潮期间,装置监测到覆冰厚度每小时增长1.2mm,触发三级预警后,运维团队通过移动端查看实时视频,立即启动直流融冰装置,成功避免断线事故。截至2025年7月,该装置已在全国20余省份部署,应用线路冰灾故障率下降82%,运维成本减少65%。
技术演进与行业趋势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监测装置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演进。多参量融合技术将集成导线舞动、弧垂监测功能,构建输电线路综合监测体系。AI算法升级运用深度学习优化覆冰预测模型,提升复杂地形下的预测准确率。微波分布式测温技术可实现光缆全线温度监测,误差小于±0.5℃。基于数字孪生的覆冰预测模型正在研发,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可提前24小时预测覆冰发展趋势。
该装置的规模化应用标志着电网运维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预防”的模式转变。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场景深耕,数字化监测技术将为构建韧性电网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助力电力行业在“大云物移智链”技术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