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把最后一瓣橘子剥给婆婆张桂兰时,窗台上的暖阳正裹着两双并排放的棉拖鞋——一双是林薇给婆婆买的加绒款,鞋头绣着朵小梅花;一双是婆婆早早就给林薇焐热的,鞋底粘了块防滑胶,是前几天林薇擦地差点滑倒后,婆婆连夜找出来贴上的。
![]()
“下周降温,你那件驼色大衣该拿出来了,我昨天给你熨过了,挂在你衣柜最外面。”张桂兰接过橘子,指尖碰到林薇的手,又往回缩了缩,“你手怎么还这么凉?我把电暖器搬到你书房去。”林薇笑着摇头,把婆婆的保温杯续满热水:“不用,我白天在书房打字,穿了你织的毛袜子,暖暖的。”
这样的对话,是她们工作日的日常。陈凯在邻市上班,一周回一次家;乐乐上小学,住学校宿舍,只有周末才归巢。平时家里就她们俩,买菜时婆婆会记得林薇不吃香菜,林薇会在婆婆膝盖疼时提前烧好艾草水;晚上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婆婆织毛衣,林薇改稿子,偶尔搭句话,空气里充满了清韵流畅。

可一到周五傍晚,这看似温馨的气氛就像被风扰乱,七零八落的。
林薇听见钥匙开门的声音,刚要起身,就见张桂兰已经抢在前面,手里攥着块擦手巾—不是给陈凯擦汗的,是擦乐乐书包上的灰。“我的乖乐乐,这周冷不冷?”婆婆的声音透着明朗,伸手去摸乐乐的脸,眼角的褶子仿佛绽开的菊花。可转眼看到陈凯手上的购物袋时,婆婆的笑就淡了些。
“爸买了车厘子!”乐乐蹦着去翻袋子。
张桂兰的手刚碰到袋子,又缩了回去,眉头轻轻皱着:“多少钱一斤啊?这玩意儿又不能当饭吃,还死贵,你这月工资刚发,就瞎花钱。”林薇愣了愣,上周她买草莓,婆婆还说“这草莓甜,你多吃点”,怎么换了陈凯买,就成了“瞎花钱”?
晚饭时这种不适感更明显了。林薇炖了鲫鱼汤,平时婆婆总说“这汤鲜,你得多喝两碗”,今天却舀了一勺,皱着眉:“怎么炖得这么淡?凯凯爱吃咸的。”林薇手里的汤勺顿了顿,思绪回到早上出门前,婆婆絮絮叨叨的说“今天炖鱼汤少放盐,我最近血压有点高”。
![]()
陈凯傻里傻气的说:“淡点好,健康。”乐乐也跟着点头:“奶奶,我觉得好喝。”张桂兰的脸黑了红红了黑的,夹了一筷子青菜给乐乐,又看向陈凯:“你那皮鞋该擦了,我给你找鞋油去。”说着就起身,路过林薇身边时,讪讪的。
林薇心里犯嘀咕,不是一次两次了。上次乐乐买了个变形金刚,婆婆当着乐乐的面没说什么,等乐乐睡了,却跟林薇念叨:“一个玩具两百多,凯凯也不拦着,这钱存起来不好吗?”可上个月林薇给乐乐买绘本,婆婆还说“这书好,能教孩子认字”;还有一次陈凯给家里换了个新台灯,婆婆说“旧的还能用,浪费钱”,但林薇换窗帘时,婆婆却帮着一起选花色。
这别扭劲持续了好几个周末,林薇终于在一个午后找到了答案。
那天陈凯和乐乐去公园了,林薇在家改稿子,听见婆婆在阳台跟邻居王阿姨打电话。“……不是我偏心,是凯凯和乐乐回来就瞎花钱。林薇不一样,她持家细,平时家里的菜钱、水电煤,都是她处理,买东西也算计着,我能不放心吗?”婆婆的声音压得低,却清清楚楚飘进林薇耳朵里,“上次她给我买的护膝,才几十块,却比几百块的都暖和;凯凯买个车厘子就花了一百多,那钱要是林薇花,她肯定舍不得……我就是怕他们乱花钱,以后日子紧巴。”
林薇手里的笔停了,心里像被温水泡过,原来不是婆婆针对她,是婆婆把“花钱”当成了“过日子”的标尺——她花钱,婆婆知道是为了这个家,是细水长流的打算;而陈凯和乐乐花钱,在婆婆眼里更像“一时兴起”,怕的是手里的钱没花在刀刃上。
![]()
晚上陈凯和乐乐回来,乐乐手里举着个棉花糖,献宝似的递给林薇:“妈妈,我给你买的!”林薇先接了过来,笑着对乐乐说:“谢谢宝贝,不过下次咱们可以买小份的,大份的吃不完容易化。”又转向婆婆,把棉花糖掰了一半递过去:“妈,您也尝尝,甜而不腻,乐乐选的口味还挺准。”
张桂兰接过棉花糖,指尖碰了碰林薇的手,又快速缩回去,嘴角却悄悄扬了起来。吃饭时,陈凯说要给家里换个新洗衣机,旧的总漏水。张桂兰没像往常那样皱眉,而是看向林薇:“你觉得呢?
林薇放下筷子,认真说:“我看该换,不过咱们可以等双十一,到时候有活动,能省不少钱。我昨天看了几款,把参数都记下来了,您回头跟我一起看看,选个容量大又省电的。”
张桂兰眼睛亮了亮,拿出个小本子翻到空白页:“好啊,你念,我记下来,咱们比比哪个划算。”
乐乐趴在桌边,凑过脑袋:“奶奶,我也帮着选!”
![]()
陈凯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给林薇夹了块鱼:“还是你有办法,我妈跟你在一起,比跟我亲多了。”林薇瞪了他一眼,却忍不住笑了——原来婆媳之间的那些小别扭,从来都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都爱着这个家,只是少了点互相理解的耐心。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茶几上那本摊开的小本子上,上面记着洗衣机的参数,旁边还有乐乐画的小奥特曼,歪歪扭扭的,却透着满满的暖意。林薇知道,以后的周末,不会再有“小别扭”了,因为她们都懂了,一家人过日子,不是谁花谁的钱,而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彼此的心上。
作者简介:章彬,中学语文教师。自2017年提笔,习惯将课堂上的师生故事、生活中的细微感动化作文字——《语文周刊》里的《我和我的学生们》藏着教育初心,《大荔文学》中的散文诗写尽生活诗意,在杂志与公众号的字里行间,拥有教学与创作共生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