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的细雨淅淅沥沥,68岁的杨阿姨正端坐在客厅,给小孙子缝补衣服。最近她总觉得自己的耳朵有点怪,左边的耳垂莫名发白,偶尔还发麻。家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劝她不用担心。
可杨阿姨记得,前些天她和邻居老林聊天,老林突然捂住一只耳朵,刚喊出“耳朵好胀”,没过两周,竟然因突发脑梗住院。这样的巧合,总让杨阿姨心底泛起莫名的不安。
![]()
“耳朵和脑梗能有关系吗?难道耳朵也会预警血管问题?”这看似荒诞的疑问,其实早已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中老年人耳朵出现某些异常,可能反映隐藏的心脑血管风险。
真相远比想象中更值得深究:有些身体预警,其实就“挂”在耳朵上,只是被我们长期忽略了。那么,耳朵的哪些变化是危险信号?出现这些变化,暗示着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很多人以为,耳朵只和听力、清洁有关。如果耳垂发白、耳廓发凉、耳朵莫名肿胀,只要不疼不痒就自觉问题不大。其实,权威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团队曾在2022年抽样调查了1,500名中老年人,结果发现,耳垂出现颜色、质感等异常的人群,脑梗死的患病率高出正常人群43.6%。
![]()
血管微循环障碍。通俗来说,耳垂血管细如发丝,是微观血流的“终点站”。一旦人体大血管、尤其是脑部血管出现粥样硬化、血流受阻,耳部末梢就更容易出现“缺血—发白—发麻”,甚至微小水肿等症状。
这就像水路系统的下游,一旦主干管有淤堵,最远的末梢最先受累,而耳垂、耳廓就是血流循环的“信号灯”。
此外,越来越多循证医学线索也在加固这一发现。例如,《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刊载的一组对比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中有耳朵症状表现者比例高达约51.2%,远高于健康人群的12.7%。
其实,很多危险不是一下子来的,而是“悄悄爬上门”。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耳朵出现这3种异常,要格外高度重视,别忽视早期信号:
耳垂突然发白、有苍白小斑点
如果某一天发现自己一侧或双侧耳垂颜色转淡,摸上去有种“冰凉”、“麻木”的感觉,或见到耳垂有小斑点,务必警觉。因为血管痉挛和微 thrombosis(微血栓)可导致局部供血减少,临床观察这类耳朵变化者发病脑梗的风险增加了28.9%。
![]()
耳廓反复肿胀、莫名发红发热
有些老人发现洗脸或梳头时,自己的耳廓“鼓鼓的”,甚至有灼热感。其实高血压急性波动会导致耳部小血管渗出或微出血。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2020年样本统计发现,有耳廓周期性肿胀历史的老人群体脑卒中发生率高出对照组17.5%。
单侧耳朵反复发麻/“蚁走感”
一些人描述为耳边像有小虫爬过,或“受冻一样麻”,持续1-3分钟后缓解。其实,这多与颈动脉供血不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关,既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信号,也是脑梗前兆症状。临床统计此类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的概率增加35.4%。
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听到这些数据难免紧张。其实,不是每一个耳朵异常都意味着脑梗即将到来,但重视小细节、及时自查、科学干预,就可以最大程度控制风险与改善健康。具体来说,可以按这三步走:
规律监测血压血脂,及时就医排查隐患
出现上述耳朵异常时,建议立即前往医院做血压、血脂、颈动脉彩超等基础检查。如果伴有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更要及早就医,切勿拖延。
![]()
调整生活习惯,科学防控脑梗风险
少食高盐高油,增加绿叶蔬菜和优质蛋白,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减盐每天5g以下可使卒中风险降低约14.7%。
关注身体其他小信号,协同改善整体循环
如有长期耳鸣、头晕、复视等脑供血障碍相关症状,也应及早向专业医生咨询。合理服药、控制三高、保持心态平稳,帮助降低全身血管意外的几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