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紧急致电“求和”,中方把丑话说在前头:想谈可以,但一个中国的红线,半步不能越。
应德方请求,王毅外长日前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进行了一场电话会谈。这场原本寻常的外交通信,因涉及台湾问题、稀土贸易与双边关系走向等敏感议题,在国际外交界掀起不小波澜。
![]()
【王毅应约同德国外长通电话】
电话中,王毅外长开门见山地划出了不容逾越的红线。他明确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关乎中国核心利益和主权领土完整,一个中国原则更是中德关系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石。这番表态既是对基本原则的重申,也是对德方近期不当言行的直接回应。
细究会谈内容,中方通过三句内涵深刻的话语,向德方传递了清晰信号。
第一,中方明确反对“麦克风外交”和毫无根据的指责。这显然是针对瓦德富尔访华前的一系列不当言论——他不仅妄议台湾问题,还对中国合理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说三道四。这种通过媒体放话施压的做法,在外交实践中显得既业余又失礼。
![]()
【王毅外长划下红线】
第二,王毅外长意味深长地提及历史:“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如今也希望德方理解和支持中国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努力。”这番话语既是对历史的温情回顾,也是对现实的严肃提醒。中德之间这份来之不易的互信,不应被单方面的短视行为所破坏。
第三,王毅提出中德需要“更稳定、可持续的政策框架”,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深意。它直指德国当前对华政策摇摆不定、时有偏离的问题,期待德方能展现出更成熟负责任的外交姿态。
面对中方的坚定立场,瓦德富尔的回应显得颇为耐人寻味。他不仅期待“尽早访华”,还重申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并表示愿与中方“密切各领域交流对话”。这种从强硬到缓和的转变背后,反映的是德国外交的现实困境。
![]()
【德国外长期待在中方方便时间尽早访华】
值得注意的是,瓦德富尔作为默茨政府上任后首位计划访华的高官,其行程可谓一波三折。原本备受期待的访问突然推迟,究其原因,与他公然踩踏中国红线、妄议台湾问题密切相关。
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就连德国国内都看不过眼。《先锋报》直接批评他“过于傲慢脱离实际”,认为欧洲人的老毛病又犯了——还以为中国会屈从于外部压力。
德国政府内部的紧急“灭火”行动也颇具戏剧性。瓦德富尔一边声称与中方关系良好,会面并未取消。德国政府则一边强调推迟不影响合作,总理默茨的访华计划不变。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暴露了德国外交政策的混乱与内在张力。
从经济层面看,德国对华的迫切需求不言而喻。在稀土领域,德国汽车产业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程度极高;在半导体领域,中荷贸易变动已直接影响德国车企的芯片供应。
![]()
【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更不用说中德贸易的宏观图景——今年1至8月,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其中,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盈利一度占其全球利润的30%,过去四十年累计获利高达1300亿至1500亿欧元。而奔驰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累计利润也接近2000亿欧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德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在影响着德国的战略考量。当中美开始改善关系时,德国显然不愿被排除在重大对话之外。这种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或许是瓦德富尔主动致电求和的重要动因。
在王毅外长表示“欢迎瓦德富尔适时访华”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外交智慧。“适时”二字既是给德方的台阶,也是明确的考验——瓦德富尔能否成行,完全取决于德方是否能在台湾问题上端正态度。只要一天继续在原则问题上玩火,就一天不要指望能够踏上中国的土地。
![]()
【中方欢迎瓦德富尔适时访华】
德国社民党的担忧、中国德国商会的遗憾、随行企业家的提醒,都在指向同一个事实:政治动机的贸易冲突和出口限制终将破坏共同繁荣,唯有建设性对话才是正道。
纵观中德交往史,两国关系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成为中欧关系的重要推动力。从默克尔总理的年访华传统,到朔尔茨时期的持续交流,都体现了双边关系的深度与广度。默茨政府上台后,本应继承这份宝贵的外交遗产,而非轻率地将其置于危险境地。
真正的外交智慧在于发现偏离后及时调整航向。中国向来重视与德国的友谊,只要德方展现出足够诚意,中方定会以礼相待。
但若德方执意模糊立场、继续错误表态,那就是主动关闭对话大门。在维护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德方应当好自为之,切勿让中德数十年积累的合作成果毁于一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