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一场对话会上,说的话在国际上。
面对英国参会的人,他直接表示,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他对印度有自信,觉得印度早晚会追上中国,甚至赶超都不是梦。
![]()
后来他还补充,印度经济未来涨势会不错,赶上并反超中国不是不可能,核心原因就是印度年轻的人口结构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
李显龙夸印度能超中国?
我一开始刷到这条新闻还愣了下,新加坡向来不随便在大国之间“捧一踩一”,怎么突然这么说?
后来翻了翻他们过往的外交发言才发现,从李光耀到李显龙,新加坡的外交一直以“精准平衡”为核心,绝不会简单说谁好谁坏。
这条言论被《经济时报》等印度媒体大肆报道后,印度那边简直跟打了强心针一样。
![]()
不少印度学者都觉得,这是国际社会认可印度的发展。
但熟悉新加坡的人都清楚,这场看似普通的评价,其实是新加坡在中美印三角关系里的一次“战略卡位”,每句话都藏着对自己利益的考量。
本来想单纯把这当成一次普通的国际评价,后来发现根本不是。
新加坡国土面积才734平方公里,资源又极度匮乏,它的生存之道从来不是选边站,而是维持区域力量平衡,避免任何一个大国在东南亚形成绝对主导。
![]()
所以李显龙这话,与其说是夸印度,不如说是在为自己国家找更安全的位置。
印度“年轻人口”是优势?
李显龙说的印度“年轻人口优势”,确实有数据支撑。
联合国人口署2024年报告里提到,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才28岁,中国已经到39岁了。
单看这组数据,印度确实有更庞大的劳动力储备和消费潜力,理论上能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更旺的消费需求,还有更强的创新活力,这也是不少机构看好印度的原因。
![]()
但我总觉得,“人多”和“能推动经济增长”之间,差着好远的距离。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二战后的日本,靠着普及义务教育、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社会保障,把年轻人口变成了发展动力,用30年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可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巴西,因为教育跟不上、产业太单一,庞大的人口反而成了社会负担,最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印度要把人口优势变成增长优势,先得跨过几个大坑。
最明显的就是印度的“保护主义心态”,早前在区域合作框架谈判的最后阶段,印度突然退出了,表面说担心中国廉价商品冲击本土制造业,其实深层原因是印度农业和服务业的封闭。
![]()
印度政府怕开放农产品市场影响农民选票,长期维持高额补贴和进口限制;服务业里的本土企业又怕外资进来挤压自己的空间,就游说政府设门槛。
除了这个,印度政策的不稳定性也很让人头疼。
之前有段时间,印度短短一年里三次调整外资在新能源领域的准入规则,还两次修改数字服务税政策,搞得不少外资企业不敢轻易投资,只能观望。
![]()
还有基础设施的问题,印度主要港口的货物周转率比中国低不少,高速公路密度也差很多,数字网络只能覆盖一部分人,这些都让“年轻人口”没法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效率。
新加坡的“平衡术”
聊完印度的情况,咱们得回头想想,李显龙为啥非得提“印度能超中国”?其实这背后是新加坡的小算盘。
这些年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越来越多,2024年的时候,中国与东盟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500亿美元,覆盖了基础设施、制造业、数字经济好几个领域。
![]()
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让新加坡感到不安,它怕东盟在和中国合作中失去议价权,自己也失去“平衡各方”的空间。
所以李显龙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向印度释放合作信号,希望印度回到区域合作框架里,用印度来制衡中国,恢复东南亚的力量平衡。
另一方面是向中国传递期待,他特意提到中国是世界贸易体系的受益者和维护者,即便在不利裁决下也遵守规则。
这话看似肯定中国,其实是希望中国继续遵循美西方主导的旧规则,别打破现有利益格局。
对新加坡来说,“遵守旧规则的中国”和“能制衡中国的印度”,是最符合它利益的情况。
![]()
它可以靠着中国庞大的市场发展转口贸易、金融服务,赚经济利益;同时有印度在,中国推动区域合作时会多些顾虑,新加坡就不用变成被动跟随者。
这种两边讨好、多方制衡的办法,是新加坡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独立的核心策略。
但话说回来,不管李显龙怎么评价,中国未来怎么走,终究不取决于别人怎么说,而在于自己能不能解决核心问题。
面对老龄化,中国在加快产业升级,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这些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同时也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优化生育政策,缓解劳动力压力。
![]()
中国在国际规则重塑中保持着战略定力,不盲目对抗美西方的规则霸权,也不被动遵守不公平的旧规则,而是靠着“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建立更公平、更包容的国际合作机制。
我觉得,中国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引领者”转变,肯定会有争议,但只要坚持互利共赢,用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证明自己的路可行,就能赢得更多认可。
最后想说,李显龙的“印强中衰论”,不过是大国博弈里的一段小插曲。
中印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竞争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
印度能不能兑现潜力,得先把自己的坑填上;中国能不能顶住压力实现转型,得靠自己一步步走。
至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短期靠平衡术能保安全,长期来看,还是得顺应开放合作的趋势,才能真正实现稳定和繁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