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是一个在清宫剧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那么它的范围有多大?产生和消失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松了一口气。第二年,他带着王公贵族们前往承德避暑。他们从北京出发,经喜峰口来到塞外。
![]()
因为刚刚平定三藩之乱,蒙古诸部被康熙所震慑,为表忠心, 喀喇沁、敖汉、翁牛特、克什克腾、巴林等蒙古部落联合起来,向康熙“敬献”了一片土地,作为清朝的皇家牧场。
康熙将这片土地称之为“木兰围场”。木兰,在满语里即“哨鹿”(用哨子吸引麋鹿进行围捕)之意。
木兰围场的范围有多大?不仅包括今天的围场县,还包括内蒙古赤峰市西部,克什克腾旗南部,河北丰宁县东部和隆化县北部,总面积有一万五千多平方公里。
木兰围场在行政上不隶属于任何省区,由王公大臣兼任总理围场事务大臣,统管与蒙古各部协调,出行筹备和安全等事宜;满蒙武将担任的围场总管常驻木兰围场,行使日常管理职能。木兰围场有满蒙八旗常驻,共有8个营房和40个卡伦。卡伦为清军基层驻军单位,每个卡伦约10~20人。
那么,每次围猎是否把整个木兰围场都围起来呢?肯定不是,也没这么多兵力组成那么大一个包围圈。木兰围场实际上被划分为70多块,每次围猎只围住十几块,每年交替选择场地,以实现野生动物的正常繁衍。
康熙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围场?
三藩之乱中,虽然离清军入关的时间并不远,但也暴露出了八旗战斗力退化的问题。康熙决定以围猎的形式进行演武,达到整顿军队,提高八旗战斗力的目的。
康熙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木兰围场的围猎的同时,对蒙古的王公们进行震慑和怀柔,双管齐下以更好地控制蒙古诸部。
蒙古诸部与内地省份不一样,清廷对其约束比较松散。木兰围场刚好位于北京通往蒙古的要道上,每年围猎时,康熙都召集蒙古诸部首领一同来到木兰围场,在向他们展示八旗战力的同时,又通过宴饮,赏赐和联姻等手段,收服蒙古各部。
当时的蒙古诸部对清廷并不是那么臣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军和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的战场就在木兰围场附近,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远在西北。
自康熙设立木兰围场,康熙、乾隆和嘉庆三朝,基本每年都会在次举行围猎活动。雍正在位13年,却没有去木兰围场打过猎,却画了一幅显示自己勇猛的打虎图。
![]()
(雍正打虎图)
康熙经常借此彰显自己武力,据清史记载,他一生打死了135只老虎,其中1682年就打死了35只。康熙还有一天内打死3只老虎,和用弓箭隔着山涧远程射死老虎的记录。康熙自夸说: “ 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熊20、豹25、猞猁狲10、麋鹿14、狼95、野猪132,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
看来中国第一大虎英雄,不是武松,而是非康熙莫属。据统计,康熙和乾隆祖孙俩就打死老虎200多只。
木兰围场是什么时候废止的呢?
1820年,嘉庆皇帝准备去木兰围场打猎,刚到承德避暑山庄就病死了。他的儿子道光皇帝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又提倡节俭,对围猎没什么兴趣。这时候,清朝的内忧外患已经暴露无疑,道光更无心围猎,于1924年下诏废止了木兰围场的“秋狩”。
围猎虽然废止了,但木兰围场的这一片原始森林还保留着。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内忧外患进一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接踵而来,清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沙俄又对东北虎视眈眈,东北领土有全部丢失的危险,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于同治二年(1863年),首次批准木兰围场的边缘地区进行围垦,以征收“押荒银”填补国库,同时放开向关外移民,以充实东北人口。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在此设立围场厅,管理民政事务。
从这时候起,木兰围场边缘的原始森林开始被砍伐。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在趁机闯入木兰围场,大肆砍伐原始森林,掠夺木材用以修筑中东铁路,木兰围场的森林被砍伐殆尽。
![]()
1905年,清政府全面放开对木兰围场的开发,并对木兰围场的土地进行划块招标。现在的围场县,有很多数字命名的村庄,就是用当时招标地块的编号作为村名,堪称中国地名史上的一大奇景。
现在的木兰围场,包括围场县、塞罕坝林场和御道口风景区等几部分,成为了旅游胜地。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