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
艺术家简介
![]()
胡李海
1977年生于吉林,2001年毕业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200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镛,水天中美术理论家。
职业画家,现工作于北京。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敦煌市美术馆、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以及多个国外机构收藏。

在当代艺术纷繁多元的语境中,艺术家胡李海以其深沉的精神追求与独特的视觉语言,构筑了一个内省而丰盈的绘画世界。他先后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镛、水天中等学者,在深厚的学术滋养中,逐步确立了自己融合东方写意精神与西方表现手法的艺术路径。他的创作,从佛教、道教、远古岩画与圣经图像中汲取养分,以“痛苦的符号”“游魂般的人形”等意象,叩问生命本质,直面人性的脆弱与超越的渴望。
胡李海始终清醒于自己的表达内核——那是一种投入生命全部敏感性的创作状态,是向内观照、寻求自由的灵魂实践。在他的画面中,混沌与秩序交织,个体与宇宙共鸣。本次访谈深入其艺术理念与创作历程,呈现一位艺术家如何在形式与精神的张力之间,持续探索“人”的存在真相与艺术的本真力量。
![]()
《梵净地》90X60cm
![]()
《觉者之行》70X50cm
艺术问答
话题一
![]()
《大觉禅寺》 布面油画120X60cm
问
您先后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镛、水天中两位知名理论家,这段学术经历对您的艺术认知产生了哪些关键影响?是否有特定的课程或导师的教诲,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您的创作方向?
答
王镛老师长期深耕印度美术研究,他的《印度美术》给我带来了很深的精神影响,直接影响了我对宗教,特别是佛教的绘画表达,怎样用更简炼的画面语言去表达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何表现出向内观的精神追求,如何平衡精神内蕴和画面张力。还有老师对中国美学的“写意精神”视为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写实”体系的灵魂。他认为,中国艺术的现代化不是抛弃写意去追求写实或纯粹的抽象,而是应该将写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与现代人的审美体验相结合。这些思想都是我这么些年的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水天中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并非简单的追随西方,强调“艺术与人性”的关联,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表达真实情感与生命体验,而非技术或形式的空洞堆砌。寻找自身文化逻辑的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点也深刻的影响着我的创作之路,指导着我的作品思想,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如何表现中西融合,怎样去体现个体精神,这是我在创作中经常考虑的。
![]()
《无相》70X50cm
![]()
《无声》 60X60cm
话题二
问
在艺术生涯初期,您是是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体系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风格上的转变或探索阶段,能否和我们详细讲述一下这个过程?
答
最早期我对中国的壁画,工笔画,唐朝时期的侍女图很感兴趣,我画过一批关于壁画的线条人物,尝试了一段时间,这使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与吸收。还有一个阶段,我很喜欢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我尝试把中国的人物画和西方油画融合起来,毕业两年多后,德国的新表现主义风格进入中国,对我有一些触动,我也探讨式的画了一些中国意境下的绘画,这时期我的画面中逐渐有了人物符号的出现,我试着把人物进行简练的概括用密集和疏散的方式在混沌中产生,2002年在炎黄艺术馆展览的时候,水天中老师当时参加展览给我指点了很多,对我触动比较大。从这之后我开始不太满足西方意识下的绘画语言,因为西方艺术更多的是以一种外在张力传达出的一种力量。我开始试着向内求,开始探讨用一种更偏向传统文化的,内敛的方式去表达。
![]()
《闻法修持》70X50cm
![]()
《信者入》73X53cm
话题三
问
如果请您用几句话向一个完全不熟悉您作品的人描述您的艺术,您会怎么说?您是否介意被贴上某些“流派”的标签?
答
我不介意被贴标签,划流派,这些都是观念,但我自己内心很清楚,也很坚定,我在表达什么,你静下来会读懂我的作品。
![]()
《觉者止境》30X20cm
![]()
《同参问道》30X20cm
话题四
问
您曾说创作灵感源自道教、佛教、圣经画与远古岩画,为何会选择这些多元的文化符号作为创作隐喻?“痛苦的符号”“颠倒的自我”“游魂般的人形” 等元素,具体想传递怎样的生命思考?
答
因为这些符号是最原始,最真实的,经过漫长的历史直到今天,它仍有温度去撞击你的灵魂。我们大多数人会有一种惯性思维,觉得人很强大,其实人是非常脆弱的一种生物,只不过我们很容易被眼前五光十色的物质所迷惑,我们向外能控制很多事物,但向内来说,我们自控的能力是很弱的,虚弱的灵魂,隐藏的痛苦,人要面对这种虚弱,才能生出真正的勇气。
![]()
《离欲止境》30X20cm
![]()
《离尘》 90X60cm
话题五
问
尼采的 “生命醉意” 被视为您艺术的精神内核,您如何理解这种 “醉” 的状态?在创作中,您是如何将肉身生存的痛感与精神超越的渴望转化为视觉的?
答
这个问题,中国美术评论家韩劲松曾经这么评价我的作品:这种醉是一种完全的投入,尼采曾经说过,人为了达到艺术的状态,首先要提高自己机体的敏感性,而“醉”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在这种状态中,人出于他自身的丰满而使万物充实,并且享受自身的完满。
人总要有一些初级的感性和直觉,这是生命过程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是生命要求表达,精神要求寄托,情绪要求释放的必然结果,是功能性的,不是审美性的,这个时候,形式和人就融为一体了。
![]()
《雪山觉者》30X20cm
![]()
《寂静道》50X40cm
话题六
问
以您的一幅作品为例,可以请您分享一下它背后的创作故事吗?从灵感的迸发到最终完成,经历了怎样的创作历程?
答
《一念》作品为例。
我记得当时是下午,我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休息一下,就在我闭目凝神的一瞬间,突然感受到一股暖暖的气流充满我的全身,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空间融为一体,是一种超脱于世,物我两忘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我当时立刻动笔,要把当时的体验画出来,整个绘画过程非常顺畅,画面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艺术创作者有时会非常幸运,得到一个灵感,这种恩赐可遇不可求。
![]()
《一念》 布面油画 200x180cm
![]()
《无馀迹》 50X40cm
话题七
问
您的作品既关注 “反省自我” 与自然的连接,也叩击现代精神困境,这种批判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在您看来,艺术在解决当代人精神迷茫问题上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
人过多的关注外界,很容易产生迷茫之感,很容易被各种潮流,信息,资讯所牵引,自己被各种碎片组成,但却没有一个稳定的内核。
其实我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批判意识,更多的还是内省,去不断的剖析自己深层的意识,在我很多作品里,我去表达都是人的灵魂,在孤独的内省中,去寻求的超脱和自由。
![]()
《辉光》50X70cm
![]()
《智者解脱》70X50cm
话题八
问
您曾反思当下美术创作存在普遍精神贫乏的问题,认为艺术不应陷入形式化套路,在您看来,当代艺术家应如何保持创作的天真与生命力,避免被功利化或概念化裹挟?
答
保持你的好奇心和专注力,进入到“心流”的状态里,那是你生命力最蓬勃的时刻。
不想被外界裹挟,自己内心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观,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充分享受这个过程,让过程本身成为意义,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结果。
人是追不到风的,你只需踏踏实实的种自己的树,等树长高后,风就在你的这片树林里。
![]()
《欢喜地》70X50cm
![]()
《净乐》50X40cm
话题九
问
您接下来有哪些新的创作计划或艺术项目?能否提前和我们透露一下这些计划的主题、方向和大致的创作思路?
答
接下来打算举办一个个展,中国寺院系列作品的展示,这个也是我这些年游历中国所看所想的一个汇总。
![]()
《善正道》60X60cm
![]()
《灭诸无明暗》60X60cm
话题十
问
作为一位持续创作多年的艺术家,您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下一代留下什么?对于年轻艺术家,您有哪些基于自身经验的建议?
答
如果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下一代留下什么,那我希望当你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感觉到它的温度,你会和那个遥远的创作者,产生某些共鸣。当这个共鸣产生时,这个作品的使命就完成了。
根据我自身经验给年轻人建议的话,那就是保持勤奋,终身学习。
![]()
《自证知》70X50cm
![]()
《世间解脱》60X60c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