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航空业的财报让我这个量化交易老手都眼前一亮。三大航净利猛增,民营航司却分化严重,这背后藏着什么玄机?作为一个在复旦金融系就开始玩量化系统的老股民,我看到的不仅是表面的业绩数字,更是机构资金运作的蛛丝马迹。
![]()
一、航空股的"冰与火之歌"
看着三大航净利润同比增长97%的数据,很多散户可能已经在摩拳擦掌准备杀入了。但且慢!让我们用量化视角来解剖这只"麻雀"。东航扭亏为盈、南航增长17%、国航增长37%,表面看是行业复苏,实则暗藏机构运作的痕迹。
民营航司的分化更值得玩味:海航增长300%,华夏增长100%,而春秋和吉祥却下滑。这种分化绝非偶然,而是机构资金选择性布局的结果。就像我在量化系统中观察到的,机构永远在做一件事——控制成本。
![]()
二、轮动行情下的生存法则
2024年"9.24"新政后的行情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首战即终战"。指数涨了1100多点,涨幅近40%,但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竟有三分之一是下跌的!这他妈哪是什么普涨牛市?分明是机构用程序化交易玩的"打地鼠"游戏。
![]()
传统观点认为轮动是缺乏流动性或市场分歧,但在量化时代这都是扯淡。现在的机构一出手就是ALL in,热点发酵速度比以前快十倍,持续时间却短十倍。散户还在研究K线形态时,机构早就用算法完成了建仓到出货的全过程。
三、巴菲特的启示:成本才是王道
说到控制成本,不得不提巴菲特这个老狐狸。他在可口可乐上的操作堪称经典:7年13亿买了4亿股,每股成本3.25美元。即便可口可乐现在不是最性感的股票,靠着成本优势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
这就是机构和散户的本质区别:机构首先考虑持仓成本是否安全,散户却总想着能赚多少。结果就是每次都是"差一点就赚钱",然后被套得死死的。
四、用数据透视机构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机构在控制成本?答案就在量化数据里。以四方科技为例,在2024年9月底到10月涨幅超40%前,"机构库存"数据早已活跃:
![]()
看到没?股价还没启动时,"机构库存"就开始活跃了。这就是典型的机构在做成本——压着股价不动悄悄吸筹,成本降下来后拉升就是水到渠成。
就连纯粹炒概念的川大智胜也是如此:
![]()
第一个涨停前"机构库存"就已活跃。而那些没有机构做成本的股票,比如华统股份,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回到开头的航空股。看着三大航的靓丽财报,散户第一反应可能是追高。但从量化角度看,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机构库存"开始活跃但股价尚未启动的二线航司。
记住:在这个程序化交易主导的市场里,光看财报和K线已经out了。要学会用数据透视机构的成本控制行为,这才是跟上市场的关键。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股市从来不是赌场,而是认知变现的场所。与其听消息、看K线,不如静下心来研究量化数据。毕竟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只有数据不会说谎。
声明:本文所涉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和操作方式,谨防以本人名义进行的非法证券活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