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兴农评 | 弘扬长征精神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0
分享至


岁月的长河奔流不息,长征永远是那座巍峨的丰碑。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行经10余个省份,转战地域超过半个中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完成了一次伟大远征。如今,红军用血与火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新中国的奋进征程,激励着全国各地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奋力前行。

长征是一部气吞山河、光耀日月的壮丽史诗

回望那段苦难与辉煌的岁月,红军将士们衣衫褴褛,却胸怀天下;缺粮少弹,却信念如钢。血战湘江的惨烈,强渡大渡河的英勇,翻越雪山的豪迈,跋涉草地的坚韧……每一个足迹,都浸染着先烈的鲜血,也昭示着信仰的力量。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要的便是初心如磐,信念如炬。这份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赤子之心。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我们同样面临观念的壁垒、利益的藩篱和转型的阵痛,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唯有牢记“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牢记历史,才能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唯有传承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奋斗精神,才能克服“软钉子”、蹚过“深水区”,将乡村全面振兴的蓝图一绘到底,在新时代的“雪山草地”间,闯出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长征是一曲实事求是、出奇制胜的恢弘赞歌

长征的胜利,是战略方向的胜利,也是战术运用的胜利。这场胜利绝非墨守成规的按图索骥,而是根据敌情、我情、地形,灵活调整、出奇制胜的典范。四渡赤水,妙在机动;飞夺泸定桥,贵在神速。这深刻启示我们,一切工作都必须立足于实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不能搞“一刀切”、撒“胡椒面”,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工作,摸清每一方水土的禀赋、每一片乡土的脉动,进而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着重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文旅品牌;在产业基础好的区域,则要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的地方,要下大力气补齐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要敢于改革创新,勇于打破路径依赖,善于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业态,为乡村发展赋能。无论是发展智慧农业,还是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抑或是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都需要我们拿出长征途中“出奇制胜”的智慧与胆魄,让广袤乡村在守正创新中焕发勃勃生机。

长征是一场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深情接力

“半条被子”的故事,温暖至今,道尽了红军与人民的鱼水情深。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胜利。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深刻昭示我们,乡村全面振兴,归根结底是为农民而兴,不能是“干部干、群众看”的独角戏,必须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宏伟事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农民从“观众”变为“主角”,鼓励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让乡村成为他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火炬在前,使命在肩。让我们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笔,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墨,以深厚的为民情怀为纸,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奋力描绘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1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乡村振兴 incentive-icons
中国乡村振兴
由《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负责运营
12526文章数 159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