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西非的马里,彻底乱套了。恐怖袭击连环发生,外资项目成为主要目标,中资企业首当其冲。中国驻马里使馆率先发出最高级别安全警告,要求所有中国公民立即停工撤离;几天后,美国也跟进,敦促在马人员“立即离开”。
就在世界还没完全反应过来时,马里北部又传来一起自杀式无人机袭击,目标直指在建的中资锂矿区。一夜之间,这个在地图上看似遥远的非洲内陆国成了全球外交与地缘政治的热点。
![]()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马里。它没有出海口,95%的国土是沙漠或荒漠化地区,听起来似乎既穷又偏。可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马里的位置至关重要。它是西非萨赫勒地区的核心节点,扼守跨撒哈拉贸易通道,从地理上相当于“西非的心脏”。
资源更是诱人,黄金储量全球前列,仅次于南非,是非洲第二大产金国。而更让人眼红的,是它那块全球最大的锂辉石矿——古拉米纳锂矿。这个项目由中国赣锋锂业主导,被认为是未来全球新能源格局中的关键拼图。换句话说,马里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新能源供应链的重要性,远超想象。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有潜力的地方,如今成了联合国评定的“地球上最危险的任务区”之一。连续数年的政变已经把国家搅得支离破碎。马里现任领导人阿西米·格伊塔原本是军官,先是在2020年趁前政府陷入威信危机时发动政变上台,一年后又发起“政变中的政变”,彻底排除政敌,自封总统。
他的逻辑很简单“只有我能拯救国家”。上台后,他清洗政府高层,把国防、财政等关键职位换成了自己人,然后在2025年又修改法律,打算连任五年。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引爆了国内政治的最后一点平衡,当地68个合法政党一夜之间被宣布解散,国家陷入事实上的一党独裁。甚至连“党”都不存在。
![]()
西共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原本一直努力通过谈判让马里恢复民主进程,结果这下彻底撕破脸。西方国家对马里实施经济与军事制裁,法国和欧盟分别冻结援助。
法国一度在马里有强大的驻军,宣称要“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安全”,但事实上,是为了维护自己在非洲的传统势力范围。不过,当俄罗斯势力触角通过“瓦格纳集团”介入后,法军被迫在2024年彻底撤出,那一刻标志着西方在萨赫勒地区的影响力断崖式下滑。
![]()
接下来上场的是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和马里军政府达成交易:由马里国有金矿拿出78%的股份,再加每月1000万美元的“顾问费”,换取瓦格纳派出武装力量替他们“维护安全”。这其实是“黄金换武力”的模式。
瓦格纳在马里的存在不只是“安保”,他们直接控制部分金矿和一些刚探明的锂矿,还成立了“物流安保公司”,负责金矿黄金押运,以资源换武器。短短两年间,俄罗斯在非洲的势力版图通过这种灰色手段迅速铺开。
但瓦格纳模式难以持久。2025年上半年,随着俄乌战线吃紧和瓦格纳内部派系的斗争升级(尤其在普里戈津去世后形势更乱),俄罗斯宣布缩减非洲行动。瓦格纳部分撤离后,马里的矿区瞬间陷入权力真空。
![]()
地方部族武装、极端组织、前政府军残部纷纷回流抢地盘。失控,从北部的通布图一路烧到了中部的莫普提。到7月,连政府控制的几个主要城镇也频频遭袭。恐怖组织的手段显著升级,开始使用带炸药的商用无人机攻击外国营地。这种自杀式无人机对重装政府军都构成威胁,更别提矿区和工厂了。
最倒霉的,是在当地投资的中企。赣锋锂业的古拉米纳锂矿项目,本是中非新能源合作的典范,工程方投入巨大,但今年5月突然遭武装袭击,设备被点燃,多名中国员工被绑架。同月,中马合资的糖厂被纵火,整座厂区毁于一夜。极端组织的声明直白得可怕:“中国人帮助政府开发资源,是敌人。”
![]()
从那以后,恐袭针对性明显增加。中资企业不得不全面停工,中国驻马里大使馆紧急发出安全警告,要求所有在马中国公民“立即停止所有现场工作,并撤离至安全区域”,由使馆协调撤侨航班。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方面的行动远早于美国,美方是在中国警报发出几天后,才公开劝告美国公民撤离马里。这种反应差异,某种程度上说明谁对局势研判更精准。
与中国专注撤离、冷静应对不同,美、俄、法、欧这几方,在马里的博弈已经成了“大国在小国摔跤”的典型悲剧。法国在马里驻军十年,消耗巨大,结果因为民怨和政治压力被赶走;俄罗斯想用私营军事公司的“低成本扩张”方式染指非洲,结果自身陷入泥潭;欧盟掏出了23亿欧元援助计划,本想通过经济合作稳住局势,现在也被迫冻结资金,眼睁睁看着马里军事集团倒向莫斯科。不论东、西方,几乎都在这里折了跟头。
![]()
美国更是有点“心不在焉”。过去几年,美国在非洲的投入远不及冷战时代,对萨赫勒政策也多为“防恐怖主义”而非“抓资源”。2025年11月动荡发生后,美方大使馆发布紧急撤离通告,但执行明显滞后。
等他们行动时,已有多处外交设施和外企营地遭袭。这次,美国员工被迫从布基纳法索边境陆路撤离的画面在西方社交媒体上传得满天飞,场景混乱。这让人想起阿富汗喀布尔撤离的某种“既视感”。
![]()
而对中国来说,这场危机虽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却也是深刻警醒,在当今世界的地缘竞争中,任何海外资源布局,都不只是商业行为,而是政治风险的延伸。
很多人只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拿矿、建厂、铺路的热潮,却往往忽略一个事实:这些基础设施和投资,很多位于政治极不稳定、法治极薄弱的地区。靠合同、协议、政府承诺,并不能真的保证安全。当大国博弈波及进来,一个矿、一座厂,往往第一时间成了火线。
![]()
马里的现实再次证明了一个残酷规律:武力干涉从来无法带来稳定。法国靠驻军守了十年,没能平息恐怖势力;俄罗斯靠雇佣兵托管矿区,也不过两年就崩盘;美国隔岸遥控,更是形同虚设。每个外来力量最终都不得不以撤退收场。
而中国的教训是另一种“仗剑行商”不可行,经济利益再大,也抵不过生命安全的重要。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在非的公民与资产,退一步不等于放弃,而是更理智地思考如何在风险地区安全、可持续地布局。
![]()
从地缘角度看,马里动荡不会止于本国,它正在撕裂整个萨赫勒地带的稳定结构。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乍得这些邻国的状况都不妙,接连政变、反法情绪高涨,形成“连锁不稳带”。马里只是其中最彻底崩坏的一个。
法军的撤离让真空扩大,俄方接手不稳,极端组织从中渔利。如果这种局势持续下去,整个西非黄金、锂矿供应链都可能被扰乱。而这与全球新能源产业有直接关联。新能源不是光鲜口号,它依赖锂、钴、镍这些战略资源,而非洲正是核心产地。换言之,马里的爆炸声,震动的不只是西非,而是整个全球产业链。
![]()
这场混乱是对所有大国的又一次提醒:世界不再是冷战时代那种“你退我进”的单线较量。如今任何一处冲突,都可能牵动能源、安全、供应链的多重影响。马里的今天,或许就是下一个某国的明天。从政府到企业,谁能更早认识到这一点,谁就能更少付出“血泪教训”。
在非洲的天空下,尘土与烈日之间,马里的黄金依旧闪光,锂矿仍埋在地底,但这些资源此刻的名字叫“风险”。对中国来说,离开不是终点,是真正的起点:不再盲目追求资源数量,而要更精算政治安全;不再只讲合作共赢口号,而要把安全评估纳入战略决策。从马里的风沙中撤出,不是逃离,而是一种成熟。
![]()
马里的教训极其清晰:大国都来过,都流过血,都亏过钱。法国留下军事阴影,俄罗斯留下烂尾资源,欧盟留下冻结援助,而美国留下撤侨狼狈。最后能比较体面地离开的,偏偏是行动最快、最务实的中国。这大概就是地缘政治的最大讽刺,在纷乱的世界里,一个冷静判断、懂得何时撤退的国家,往往才是最后的赢家。
参考信源:美国下令非紧急必需的政府雇员撤离马里
光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