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李晓东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近日,他被骗1000元购买茶叶。消息传出,舆论场上不乏调侃之声:“普法的人也被骗?”“专业选手遭遇滑铁卢”。然而,在这看似滑稽的表象之下,实则隐藏着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警示。
表面观之,此事确实颇具讽刺意味,《今日说法》作为央视金牌普法节目,二十余年来以案说法,深耕反诈宣传,主持人李晓东更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如此专业人士竟也陷入骗局,难免令人错愕。但若我们的思考止步于调侃与嘲讽,便错过了事件最核心的价值。诈骗的本质,从来不是智力游戏,而是人性弱点的精准打击。骗子精心设计的剧本,往往直击人类共通的情感软肋——或是同情,或是贪婪,或是恐惧,或是信任。专业人士亦难完全免疫。正因如此,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在精心编织的骗局面前,无人能绝对幸免。
跳出个案,我们需要剖析新型骗局的演化趋势,李晓东所遭遇的,已非传统“中大奖”“猜猜我是谁”的简单话术,而是融合了情感互动、长期经营、精准营销的复合型骗局。据报道,此类“茶叶骗局”往往通过社交平台建立初步联系,经过数日甚至数周的日常交流培养信任,逐步构建起细腻的情感连接,最终在“时机成熟”时引出消费陷阱。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模式,模糊了诈骗与营销的边界,利用了人们的善良与共情,其隐蔽性与危害性远超传统骗术。
进一步思考,为何连专业人士也会“中招”?关键在于骗术已从“信息差诈骗”升级为“情感共振诈骗”。它不再主要依赖受害者的无知,而是精心营造情感共鸣,让警惕心在“温情攻势”下逐渐软化。无论是“茶农辛苦”的故事渲染,还是“支持创业”的情感号召,都在试图绕过理性判断,直击情感软肋。这种“共情陷阱”恰恰是当代社会关系中稀缺而又被普遍渴望的,当它在虚拟世界被巧妙模拟时,便具备了强大的迷惑性。
李晓东的“自曝”,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公共精神,作为公众人物,公开受骗经历需要勇气,可能面临舆论质疑,但他选择将个人遭遇转化为公共警示,这种反哺社会的姿态值得赞赏。从“普法者”到“受害者”再到“警示者”的身份转换,恰恰完成了一次最具说服力的法治实践,网络安全没有旁观者,防骗意识需要持续刷新。
防骗教育的核心,应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安全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包括:建立对网络情感的理性认知,虚拟世界的“深情厚谊”需经现实检验;培养对悲情营销的批判思维,警惕那些刻意营造的“苦难叙事”;掌握必要的核实技能,遇到金钱往来务必多方验证。社会各界亦需形成合力——平台方应加强可疑账号监管,执法部门需加大对新型诈骗的打击力度,媒体要继续扮演好反诈宣传的角色。
李晓东的遭遇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反诈形势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它提醒我们,防骗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场需要持续学习、保持警惕的持久战。在诈骗手段不断升级的时代,我们既要筑牢技术的防火墙,更要修建心理的防波堤。当每个人都能从这“滑了个大稽”的事件中汲取教训,提升识骗防骗的免疫力,这张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才能真正坚不可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