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记者 梅婧
10月底,成都。以“聚势生物新突破 智汇健康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此举行。当16位两院院士、千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步入会场时,他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更是一个区域产业生态的集中展示。
开幕当天,《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重磅发布。在这份被誉为“行业风向标”的竞争力排行榜上,成都高新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位列“第一方阵”。
成都创新的“生物医药名片”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大会上,来自成都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正以其“全球首创”或“全球领先”的成果,擦亮“成都造”的名片。
衰老机制解析和AI赋能分会中,专注于基因药物的四川至善唯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系统讲述了其在遗传病和衰老领域的研发及进展。据悉,至善唯新针对A型血友病、B型血友病和法布雷病的基因药物均已进入临床一二期。董事长董飚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我们在法布雷病基因药物上获得的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证明中国创新正在获得全球监管机构的认可。”
在衰老领域方面,其开发的全球首个干预肌肉减少症的基因药物,已在华西医院的早期临床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睿健毅联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则展示了“AI+化学诱导”综合研发平台在衰老重大疾病中的应用,其自主研发的 NouvNeu001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Ⅱ期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通用型帕金森细胞治疗产品,并同时获得中美两国监管机构的临床试验许可。
“我们是该领域全球唯一一家得到中国和美国认可且进展最快的企业。”创始人魏君充满了自信。今年8月,睿健医药成为全球首家获得FDA“快速通道认定”的同类企业,这份“沉甸甸的成果”是其技术领先性的最好证明。
在智能医疗设备领域,锐德泰智能医疗设备(成都)有限公司的“复合激光引导穿刺导航和机器人系统”已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总经理曲飞寰介绍,这套全球首创的系统能将肺结节手术从“开胸大切”变为“日前手术”,患者当天即可出院,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目前,该设备已在全国22家医院装机应用,每天都有多台手术同步进行,快速积累着中国方案的临床案例。
此外,在数智医疗分会上,近期发布了自主研发“AI专家大模型”的成都哈瑞特医疗,针对AI在心血管疾病康复领域的应用实践也进行了分享……
作为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阵地,近年来,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总部型、平台型和首创型项目正持续落地成都高新区并投运,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在此加速上市,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产业生态的“高新密码”
为何是成都?上述企业负责人在受访时给出了相似的答案:成都拥有独特的产业生态。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我们实现了从研发到临床的完美闭环。”董飚感慨道,“从研发、临床前研究,到华西医院这样的顶级临床资源,所有环节都在30分钟生活圈内。”
睿健医药的魏君也表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非常完善,“从早期的化合物筛选合成,到中期的临床前药效评价,再到临床阶段,整个链条都有多家供应商可选择。”她反问道:“有如此完整的产业链,为什么还要坐飞机跑到其他城市?这不是增加我的成本吗?”
此外,成都高新区甘当幕后“红娘”,为企业与顶尖临床资源牵线搭桥。魏君表示,在与华西医院合作前,成都高新区已主动为其“牵线”,“这种完全完善的服务,让我们能更直接地与专家建立联系。”
同样,锐德泰的曲飞寰也见证了其供应链从依赖进口日韩与省外定制,到如今80%定制元器件可在“大成都”范围内生产的跃迁,这正是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的缩影。
这种闭环生态并非偶然。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局长王小宁向记者揭秘了背后的系统设计:“我们的‘梧桐计划’将企业服务细化为9大方向、102项具体工作,就是要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和阳光化。”他所说的“梧桐计划”,正是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系统性工程。
毋庸置疑,在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金融支持也不可或缺。
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区一项联合川渝地区及上海、湖北等地共同推行的创新券政策,以其显著的开放性和前置性特点,赢得了区内企业的广泛好评。
与传统补贴通常在企业完成支出后拨付的模式不同,创新券在企业申请阶段即可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前置机制有效解决了初创企业普遍面临的启动资金压力,为企业“最初一公里”的研发创新注入了关键活力。
睿健医药魏君分享了使用体验:“政策的开放程度远超预期。我们原以为只支持本地服务,但实际申请时发现,体系内已纳入了我们在外地的服务商。更重要的是,资金在项目申请阶段就能到位——这对初创企业至关重要,因为最艰难的时期正是起步时期,创新券的到来可谓雪中送炭。”
这一政策通过打破地域限制、优化资金拨付流程,真正实现了从“事后补贴”到“事前赋能”的转变,成为成都高新区构建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一环。
未来已来的“成都方案”
本次大会上揭牌的“全球新药发现中心”,或标志着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该中心将整合首批22个全球领先的药物发现数据库和区内超3000家生物医药企业资源,构建从靶点发现到BD交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顶层设计的蓝图也同步展开,成都高新区在“十五五”时期的“1+3”专项规划已然明确:一个生物医药产业总体规划,加上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规划、脑机接口和前沿生物两个细分赛道规划。这套“组合拳”直指两个转型: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从制药“一家独大”向“药械并重”转型。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优势领域正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四川作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在中药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中,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这意味着,成都的方案并非摒弃传统,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前沿的产业竞争力。
这种优势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无论是至善唯新的基因药物、睿健医药的细胞治疗,还是锐德泰的手术机器人,成都高新区已形成多赛道突破、前沿技术与传统优势交织的发展格局。
“我们不算是在成都土生土长,但成都的土壤吸引我们在这里扎根。”魏君的话代表了许多创业者的心声,“这里有让我们安心把事情做好的环境,这对原创型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里,生物医药产业,已不再是单一的“制药”概念,而是一个多赛道突破、前沿技术与传统优势交织、创新生态活力迸发的“热带雨林”。可以预见,顶层的政策雨露、中层产业土壤的丰厚养分、基层无数个创新个体的顽强生长,正共同书写着一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崛起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