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血管健康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以及总胆固醇这些常见体检指标
然而
最新一项涉及近290万人的研究
揭示了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指标:脂蛋白(a)
其对心血管风险的推动作用可能超过“坏胆固醇”
以下4类高风险人群建议尽早筛查
1
脂蛋白(a):被忽视的"血管杀手"
2025年4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于国际期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290万体检人群的大数据分析,揭示了一个关键健康信号——我国人群脂蛋白(a)水平普遍偏高,且其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
研究数据显示,脂蛋白(a)的最高“警戒线”为30毫克/分升。
与以下三类血管病变风险显著相关
脂蛋白(a)是一种由低密度脂蛋白(LDL)与载脂蛋白(a)结合形成的复合脂蛋白,其结构特殊且功能复杂。
研究表明,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与以下三类血管病变风险显著相关:
颈动脉斑块:脂蛋白(a)升高会加速颈动脉内膜增厚,促进斑块形成;
亚临床脑梗死:通过核磁共振评估,脂蛋白(a)水平与脑动脉微小梗死灶数量呈正相关;
冠状动脉钙化:脂蛋白(a)升高会加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反映冠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加心梗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脂蛋白(a)升高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相关,还可能加重心衰,跟主动脉瓣硬化/钙化及狭窄等问题密切相关,堪称“心血管系统的多面杀手”。
2
以下4类高风险人群建议尽早筛查
脂蛋白(a)水平出生时即已基本定型,后天环境(如饮食、运动)对其影响较小。
由于脂蛋白(a)主要由遗传决定,在无特效药物干预下,无需常规定期检测,但推荐成年人进行一次检查。检查脂蛋白(a)很方便,和普通的血脂检查一样,只需要抽一点血即可。
以下4类高风险人群建议尽早筛查。
高风险人群
有脂蛋白(a)升高家族史者: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若已知脂蛋白(a)水平偏高,建议尽早检测以评估自身风险。
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亲属中有人在50岁前患心梗、脑梗等疾病,需通过脂蛋白(a)检测排查潜在致病因素。
确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也是一类遗传性疾病,突出表现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年轻时就显著异常升高(常>4.7mmol/L),这类患者合并脂蛋白(a)升高的比例高达30%~40%,需同步监测。
无传统危险因素的心脑血管患者:部分患者无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等“传统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但仍出现心梗、脑梗,需重点筛查脂蛋白(a)等“新兴风险指标”。
注意:
女性与老年人:女性因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绝经后)、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脂蛋白(a)水平略高于年轻男性。
合并代谢疾病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者,脂蛋白(a)升高风险增加。
![]()
3
血脂管理除了脂蛋白(a)
这些指标同样关键
血脂健康需综合评估多项指标,以下是临床关注的核心靶标:
首要靶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驱动因素,需严格控制。
推荐目标值:
低危<3.4mmol/L;
中、高危<2.6mmol/L;
极高危<1.8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超高危<1.4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次要靶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即总胆固醇减去“好胆固醇”,能更全面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水平,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肥胖等代谢异常人群。
残余风险指标:
脂蛋白(a)以及富含甘油三酯的胆固醇
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达标后,若仍出现心脑血管事件,需关注脂蛋白(a)等“残余风险”指标,其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胆固醇(如乳糜微粒、VLDL残粒)近年被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注意:
尽管脂蛋白(a)主要由遗传决定,但通过早期筛查(尤其高风险人群),结合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综合管理,仍能有效降低血管病变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辅助降低总体心血管病风险的重要手段,平时应尽量做到: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不熬夜,生活有规律,加强有氧运动,控制好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