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近期荷兰强制管控中资安世半导体企业,引发的芯片断供危机还在持续,欧洲车企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荷兰搞事的这几天,大众汽车已经扛不住了,它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生产明星车型“高尔夫”的工厂,被迫关门停产。
宝马、奔驰,乃至法国、美国、日韩在欧洲的工厂,都面临芯片库存见底危机。欧洲汽车工业,就像一台即将熄火的发动机,掌握着最关键产品的,则是安世中国。
![]()
在这场冲击中,德国车企受影响最大,作为德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百万人的饭碗也将悬在空中。
那此次断供,德国政客与德媒又怎么看待此事?
近期,德媒《南德意志报》等媒体发惊人之语,大致意思是:“中方芯片断供令德国汽车工业饱受其苦,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德国汽车工业自己造成的。这是德国长期忽视中国战略意图的结果,也是我们对华政策彻底失败的真实写照。德国直到现在才终于意识到,北京并不是我们的伙伴。”
![]()
面对德国车企的处境,德媒语气中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指责它们太依赖中国了,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若非如此,又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呢?
事实上,德国当年的“工业4.0”战略,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几乎是同时推出,且在“中国制造2025”公布后的数年间,正是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黄金时期。大众、宝马和奔驰等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如鱼得水,在最辉煌的时候,德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超过40%。
![]()
正是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才给予了德国车企庞大的销量与利润以及品牌溢价的增长与可持续性发展动能。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这些企业的全球排名和研发投入能力。德媒不仅忽视了中国对德国技术的依赖,也忽视了中德经贸关系的互补本质。
回到安世半导体事件来看,其总部虽然在荷兰,但其真正命脉早已与中国深度绑定。自2019年被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收购后,这家公司就成了欧洲工业不可或缺的芯片供应商。86%的欧洲制造业龙头企业,都依赖安世在东莞生产的芯片。在欧洲的汽车产业中,近半数企业要用到安世的产品。德国车企依赖尤深。
但说到底,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车企如今的处境,都是荷兰造成的,荷兰依据一部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宣布为了“国家安全”,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把中国的CEO给罢免了,接着大手一挥,冻结了人家超过千亿的资产。
![]()
这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明抢”。消息一出,连西方网友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给荷兰封了个“海盗国家”的光荣称号,某外国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掠夺和偷窃的恶习在他们的血液里根深蒂固……”
![]()
面对强制接管,中国于10月4日启动反制,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中国境内子公司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
![]()
原本这种情况,德国理应向荷兰施压,敦促其放弃对安世半导体的明抢行为,赶紧交还财产和控制权,向中方道歉赔偿损失才是正途。但没有想到,德国经济部长斯文.舒尔茨发惊人之语:“荷兰政府强制接管安世的行为没有任何过错,我认为这个干预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
![]()
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舒尔茨这就是给荷兰政府强抢中资企业的行为提供政治背书。
像舒尔茨这样的德国政要,对欧洲国家悍然抢夺中资合法经营企业的行为表示“理解”,却完全无视自家德国大众沃尔夫斯堡主工厂因功率芯片短缺全面停产,宝马慕尼黑工厂X5生产线因微控制器断供停摆,奔驰S级轿车因传感器芯片缺货减产的这种严峻现实。欧洲政客玩火,代价却要欧洲企业用工厂和就业来承担。
![]()
安世半导体在全球小型号二极管市场占近三分之一份额,适配1.6万种德系车型,短期内也无法找到替代供应商。
行业损失已现预警,欧洲汽车制造协会指出,若断供持续3个月,损失将超200亿欧元,10万个岗位面临直接风险。
欧洲政客常把“国家安全”挂在嘴巴,且言语越来越激进,却完全忽视了企业的利益,在近期,中国再度收紧稀土出口,德经济部长认为稀土物料在卖给德国企业之后的去向,“不应该”是中方操心的问题,并强调德方正致力于利用“一切手段”解决此事。简言之:“德国企业的稀土用途是商业机密,中方无权过问。”
德国企业95%的稀土供应都依赖中国,而德国政府却要求中方在不知道用途的情况下保证供应,这种以我为中心,无视他国“国家安全”战略诉求的强硬姿态,究竟是在“去风险”呢,还是在亲手制造一场更大的风险呢?
![]()
春江水暖鸭先知,德国政要在口无遮拦,德企却在经历切切实实的灼痛,同时表现出了非常务实的一面。在前几天,安世中国给欧洲的车企发了一份通知,大意是:芯片,可以恢复供应,但规矩,得按我的来。想买芯片,先去换人民币,这一手一方面绕开了荷兰和可能介入的美国金融制裁,另一方面,等于是把中国芯片抬到了“硬通货”的地位,像石油一样,不用美元就别想买。
根据最新消息,目前,大众、宝马等巨头已在排队签字,着手签署新协议,有德国零部件厂商的采购总监表示,为了尽快落实供应,可以接受此条件,毕竟都快停产了,他们没得选。
![]()
在政治正确与经济现实之间,在独立自主与全球协作之间,德国车企选择了后者,但德国乃至欧洲政客们却在迷失方向。汽车产业是德国经济的“压舱石”,直接贡献的GDP占比约5%,若涵盖全产业链则高达20%,全产业链直接关联200万个工作岗位,占德国制造业就业的13%,是民生稳定的关键支柱。
很显然,对于这种现实,德国乃至欧洲政客完全无视,而且在不断制造危机与裂痕,从中方不谈判不豁免的态度来看,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中方的原则性历来是极强的。一旦底线被触及,我们的反应必然会转化为坚决的底线捍卫。
但欧洲政客,却完全无视企业的利益与诉求,也缺乏共情与理解,德国企业95%的稀土供应都依赖中国,而德国政府却要求中方在不知道用途的情况下保证供应。德国车企面临停产危机,德政客却认为“荷兰接管安世没有错”。
舒尔茨们当然可以口无遮拦,毕竟这些企业又不是他们在管,但人为制造的危机却在加深欧洲的困境。当政客们不再为汽车工人服务,也不再为巴伐利亚州的机械制造商、下萨克森的医疗设备厂服务,而仅仅是基于地缘政治幻想,就把企业置于火架上烤,一国政要若是没起码的经济常识,连为支柱产业共情的能力都没有,那欧洲恐怕才真的要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