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前央视核心主持人,水均益曾凭借《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中的深度报道与专业表达,成为观众心中的 “新闻标杆”,更拿下第二届金话筒奖,事业生涯堪称高光。但相较于镜头前的清晰立场,他的家庭生活却曾长期处于 “模糊地带”—— 与前妻王君的婚姻结束、对大女儿水亦诗的长期疏离,直到 2025 年他从加拿大回国后,这段跨越 18 年的父女关系才逐渐显露出和解的痕迹,其中的坦诚与遗憾,也让大众看到了 “名嘴” 背后普通人的家庭困境。
 ![]()
事业与家庭的失衡:离婚时的青春期父女
水均益与前妻王君的婚姻,曾育有一女水亦诗。2007 年左右,两人因感情危机选择和平离婚,彼时水亦诗刚满 14 岁,正处于敏感多疑的青春期。对这个年纪的女孩而言,父母的婚姻变故如同生活里的 “地震”,而长期忙碌于新闻一线的水均益,彼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 —— 他频繁出差报道国际事件,办公室的灯光常亮到深夜,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几乎缺席了女儿的青春期成长。
离婚后,水亦诗随母亲王君生活。青春期的她本能地偏向陪伴更多的母亲,对父亲的情感逐渐变得疏离。据水亦诗后来回忆,那段时间她很少主动和水均益说话,即便偶尔同桌吃饭,也总是低着头扒拉饭菜,全程不与父亲交流。“那时候觉得爸爸不爱我,也不爱妈妈,才会离开这个家。” 这种孩子气的认定,让父女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
而当时的水均益,并未察觉女儿沉默背后的渴望。他将工作视为 “证明价值” 的方式,把所有精力投入到《焦点访谈》的深度调查、《东方时空》的早间播报中,认为 “努力工作才能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却忽略了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陪伴。“我以为她是不理解我,所以没多解释,想着等她长大就懂了。” 多年后,水均益才在与女儿的对话中坦言,这份 “后知后觉”,让父女俩错过了 18 年的亲密时光。
重组家庭与跨国陪读:父女间的 “空白期”
离婚后不久,水均益与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杨迪结婚。杨迪与水均益同属文化圈,两人在兴趣与认知上更为契合,婚后不久便生下一对龙凤胎。为了给龙凤胎更好的教育环境,前些年水均益选择移居加拿大,专职陪读 —— 他会早起为孩子准备早餐,送他们去学校,下午准时在校门口等候,周末带孩子去公园露营、参加社区活动,这份细致与体贴,是水亦诗从未感受过的 “父亲角色”。
 ![]()
在加拿大的几年里,水均益与水亦诗的联系几乎仅限于节日的短信问候。水亦诗高考时,他没能回国陪伴;她考上清华大学时,也只是通过电话简单祝贺;甚至水亦诗入职央视体育频道,从实习生成长为能独立报道大型赛事的主持人,水均益都只是从同事口中偶尔得知女儿的动态。这段跨国的 “空白期”,让父女俩的关系几乎停留在 “名义上的亲人”。
直到 2025 年 6 月,水均益才带着龙凤胎儿女从加拿大回国。这次回国,成了父女关系的转折点 ——8 月 11 日,水均益通过社交平台官宣当姥爷,31 岁的水亦诗与福建男篮运动员邹阳结婚,并生下一个女儿。照片中,水均益与前妻王君罕见同框,两人站在婴儿床旁,水均益双手微微抬起,眼神里满是激动与紧张,配文里写着 “第一次见外孙女,紧张到不敢抱”。这张照片,是多年来他首次公开与前妻、女儿的家庭合影,也让外界意识到,这对父女的关系正在回暖。
 ![]()
18 年后的对话:坦诚与和解的细节
回国后,父女俩终于有了坐下来好好聊天的机会。在一次家庭聚餐后,水均益主动提起当年的离婚:“我和你妈妈那时候,确实是感情出了问题,不是你的错。” 他说这句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眼神里带着一丝愧疚。水亦诗坐在对面,安静地听着,眼眶微微泛红 —— 那些压在心底 18 年的疑惑,终于有了正面回应。
“爸爸,你第一次知道我是女孩时,是不是很失望?” 水亦诗突然问出这句话,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坦言,多年来一直隐隐觉得,父亲或许因为自己是女孩而 “不够喜欢”,甚至觉得 “如果我是男孩,爸妈就不会离婚”。这个藏在心底的 “心结”,让她在成长中始终带着一丝不自信。
 ![]()
面对女儿的提问,水均益没有回避。他沉默了几秒,然后坦诚地说:“那时候确实有点失望,毕竟老一辈都有想要儿子的想法。” 他解释,当年在产房外听到 “是女儿” 时,心里闪过一丝遗憾,但作为知识分子,这种情绪很快就过去了,“后来看着你一点点长大,会喊爸爸,会背诗,就觉得女儿也很好。” 这份不加掩饰的坦诚,反而让水亦诗松了口气 —— 她终于确认,自己不是父母离婚的 “原因”,父亲的遗憾也只是瞬间的情绪,而非长久的嫌弃。
水均益还提到,当年曾为水亦诗规划过 “完整的求学路”,想让她上北京最好的小学、中学,甚至提前打听了重点学校的招生政策。“我不是不爱你,只是那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 他试图用这些细节证明自己的父爱,可水亦诗只是轻轻点头,没有过多回应 —— 对她而言,龙凤胎弟弟妹妹享有的 “陪读时光”,才是她童年最渴望的东西,而父亲的 “规划”,更像一种 “补偿”,而非真正的陪伴。
 ![]()
水亦诗的优秀与父女间的 “隐性隔阂”
尽管缺少父亲的陪伴,水亦诗仍成长为独立优秀的女性。她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怀孕期间仍坚持攻读清华大学硕士学位,从未因 “怀孕” 停下成长的脚步。职业上,她继承了父亲的 “主持基因”:17 岁时就与鞠萍共同主持央视六一晚会,后来入职央视体育频道,先后参与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中超联赛等大型赛事的报道。镜头前的她,解说专业流畅,面对运动员采访时从容得体,凭借实力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完全摆脱了 “水均益女儿” 的标签。
但在职业选择上,水亦诗却刻意与父亲 “不同”—— 从央视离职后,她选择转型做体育文化类内容创作,理由是 “不想像爸爸那样,因为工作忽略家庭”。如今成为母亲的她,更能理解 “陪伴” 的重要性,也更清楚自己童年缺失的是什么。
 ![]()
这种 “刻意不同”,在她的婚姻中也有所体现。水亦诗与邹阳结婚前,水均益从未见过这位女婿 —— 当时他仍在加拿大陪读,即便女儿多次邀请,也未能回国见面。面对女儿的不解,水均益的解释是 “我不需要看,我的女儿这么优秀,不可能嫁不出去”。这番话看似是对女儿的认可,却忽略了 “见女婿” 背后的家庭仪式感 —— 对水亦诗而言,父亲的缺席,更像是对她婚姻的 “不够重视”。
回国后,水均益多次提醒水亦诗 “要自食其力”:“就算结婚了,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能养活自己和孩子,这才是最好的退路。” 他坦言,知道邹阳是篮球运动员,担心 “运动员职业生涯有限”,怕女儿未来没有保障,所以希望她能保持经济独立。这番话的初衷是为女儿好,却让水亦诗忍不住调侃:“我还有退路啊。”
 ![]()
听到这句话时,水均益没有接话 —— 他清楚,女儿口中的 “退路”,是母亲王君,而非自己。这些年,王君一直陪伴在水亦诗身边,支持她的学业、事业与婚姻,而自己,只是一个 “迟到的父亲”。即便如今和解,那份 18 年的空白,也让父女间的 “后盾关系” 难以真正建立。
如今,水均益的龙凤胎儿女仍处于中小学阶段,他的精力更多放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偶尔,他会去看望外孙女,抱着孩子时眼神里满是温柔,却很少再与水亦诗深聊 “过去的遗憾”。对这对父女而言,18 年后的和解,更像是 “放下了心结”,却未必能完全填补 “空白”—— 就像水均益说的 “要自食其力”,或许不仅是对女儿的期望,也是对自己 “无法成为后盾” 的隐性坦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