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7月3日清晨5点,贵州黔西市堡堡寨村49岁的农妇王秀珍,像往常一样头戴遮阳帽、脚穿绿雨鞋,背着背篼出门割草。
她不知道,这一去再也回不了家。
监控画面记录下她生前的最后身影,而凶手竟是同村被称为伯伯的熊某,这个与她家有197条通话记录、甚至被子女当作亲戚的男人。
案发当天,熊某因王秀珍多次拒接电话心生不满,在地里强行搂抱遭反抗后,竟用背篼里的尼龙绳勒颈30分钟致其死亡。
更残忍的是,他当晚返回现场,将尸体抛入石缝,压上153斤巨石,并焚烧衣物毁灭证据。
此后20多天,熊某混入搜救队伍,还到王秀珍家吃饭安慰家属,直到警方通过手机信号锁定他。
2024年一审判决死缓,2025年二审维持原判但增加限制减刑。
家属至今无法接受:“他参与搜救时还笑着说别急,这是悔罪吗?”
更让家属痛心的是,法院未认定熊某作案前“摸胸”的猥亵行为,也未追究其藏匿手机可能构成的盗窃罪。
![]()
“王秀珍,女,49岁,黔西市堡堡寨村人”。
类似详细的受害者信息充斥报道,而熊某在新闻中多是“嫌疑人”三字带过。
这种信息披露的双标激怒网友:“受害者的姓名、年龄、住址全公开,凶手的脸却打码保护,到底谁该被隐私权庇护?”
熊某杀人后压尸、伪证、误导侦查,甚至作案当天淡定割草,事后发短视频唱歌。
网友质疑:“这算坦白从’?分明是警方锁定后被迫交代!”
对比“百香果女孩案”性侵杀人犯最终改判死刑立即执行,本案死缓被批“纵容性暴力叠加谋杀的恶性犯罪”。
有媒体刊登王秀珍生前照片和家庭细节,却对熊某信息模糊处理。
这种“受害者透明化、加害者隐身化”的报道模式,被斥为“二次伤害”。
更讽刺的是,熊某的热心帮忙形象一度被媒体渲染,直到真相曝光才扭转叙事。
凶手是半个亲戚,作案后还假装共情,这种背叛感让网友恐惧:“以后谁敢让邻居帮忙?”
尤其当农村留守妇女权益本就脆弱,此案折射出熟人社会下女性独自生存的安全隐患。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指出,对于性侵、杀人等突破人伦底线的犯罪,“惩罚本身即是改造”。他认为,法律不能因“坦白”情节忽视犯罪本质的恶劣性,尤其当坦白是“被动无奈之举”时。
熊某是在警方已通过手机信号锁定他后才交代埋尸地点,这种被动坦白能否减轻罪责?
罗翔强调,司法应区分“主动悔罪”和“规避惩处”,否则可能变相鼓励罪犯“先毁证再坦白”。
也有法律人士提醒,情绪化诉求需与司法独立平衡。
限制减刑的死缓实际需服刑22年以上,“对50多岁的熊某而言,可能相当于终身监禁”。
但这未能平息争议,因公众更期待法律传递“善恶有报”的价值观。
第一,对恶性犯罪的惩戒必须匹配其残忍程度。
第二,司法程序应避免成为技术性妥协。
当家属在再审申请中写下我们要的不仅是死刑,更是对正义底线的捍卫时,其实是在追问如果连性命被剥夺、尊严被践踏的受害者都无法等值讨回公道,那么法律的温度究竟该为谁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