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玉米市场迎来一波显著上涨行情,多地价格单日涨幅最高达60元/吨,引发产业链上下游广泛关注。据11月3日最新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山东、河北等主产区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普遍上调20-40元/吨,其中山东潍坊某大型企业单日调涨60元/吨,挂牌价冲至2780元/吨高位;东北产区中粮生化(肇东)公司三等玉米收购价单周累计上涨50元/吨,吉林燃料乙醇报价达2530元/吨。这种阶梯式上涨态势在秋粮集中上市期显得尤为罕见,背后折射出多重市场力量的博弈。
一、供需格局突变成涨价核心推力。
从供给端分析,本年度新季玉米上市节奏明显慢于往年。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玉米收获进度仅完成87%,较去年同期滞后5个百分点。东北产区受秋季持续降雨影响,黑龙江部分地区机械收割受阻,地趴粮水分普遍偏高;黄淮海区域则因播种期干旱导致单产预估下调,河南部分地块减产幅度达15%-20。这种结构性供给紧张直接导致华北深加工企业门前到车量持续低位,山东晨间待卸车辆数连续多日维持在200台以下,较常态减少逾六成。
![]()
需求侧则呈现"三驾马车"同步发力的态势。一方面,随着生猪存栏量稳步回升至4.3亿头(农业农村部10月数据),饲料企业刚性补库需求旺盛,新希望、海大等集团企业月均采购量环比增长20%;另一方面,淀粉糖消费进入传统旺季,山东玉米淀粉企业开工率升至72%,周度加工量突破50万吨;更为关键的是,中储粮在吉林、内蒙古等地启动新增储备轮入,三等玉米收购价定在2540-2580元/吨区间,形成明确的价格托底效应。这种供需错配使得贸易商建库情绪高涨,北港锦州港优质玉米平舱价已攀升至2650元/吨,创近三年同期新高。
二、国际传导与成本支撑形成共振。
全球谷物市场的波动正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国内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主力合约10月累计上涨9%,受巴西二季玉米减产12%(CONAB数据)及黑海运输不确定性影响。我国1-9月玉米进口量同比减少16.7%(海关总署数据),配额内美玉米到港完税价已达2800元/吨,与国内价差倒挂现象持续扩大。这种内外联动使得用粮企业更倾向采购国产粮源,进一步加剧市场紧张氛围。
![]()
生产成本刚性上涨构成底层支撑。国家发改委成本调查显示,2023年东北玉米亩均生产成本达1087元,同比增加13.5%,其中土地流转费用上涨23%,柴油等农资价格涨幅超15%。吉林榆树农户王建军算账称:"现在潮粮地头价1.05元/斤,比去年高1毛钱,但扣除成本后收益基本持平。"这种成本传导正在重塑市场定价逻辑,基层农户惜售情绪明显,黑龙江绥化30%水分潮粮收购价已站稳0.95元/斤,折干粮成本对应港口价2600元/吨以上。
目前看,玉米市场终于憋不住了,内蒙、辽宁、山东地区玉米全线上涨,价格上涨最多的内蒙巴山淀粉每吨上涨60元,22个水玉米报价1.04元/斤。下面是各玉米企业具体上调调情况:
![]()
![]()
中长期来看,玉米市场正在经历定价体系重构。随着临储库存周期结束,市场供需成为价格主导因素,年度波动幅度扩大至30%将成为新常态。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警显示,2023/24年度玉米供需缺口预计收窄至800万吨,但库存消费比仍处于62%的紧平衡状态。
这意味着玉米价格中枢上移具有基本面支撑,但政策调控工具箱的丰富(包括进口调节、储备吞吐、替代品投放等)将有效遏制非理性上涨,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建议市场主体更多关注USDA月度报告、国内深加工开机率、生猪存栏变化等领先指标,建立动态决策模型以适应高波动市场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