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财富精英俱乐部记者:墨言
如果你看过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繁花》,一定会记得那种八九十年代的气息,黄浦江畔灯火辉煌,弄堂里人声鼎沸,满城都是“要做事” 、“要闯一闯”的劲头。那是属于上海人的时代:勤快、聪明、有骨气,也有温度。
而在离故乡上万公里之外的墨尔本,也有这样一位“活在繁花年代的中国人”。他叫金凯平。他是那一批最早踏上海外征程的中国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背着行李,带着1000澳元,第一次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
![]()
后来,他成为澳中集团董事局主席、澳中工商会首届主席,也是澳洲首个以中国大陆人为背景的慈善基金会发起人之一,是创始会长,也是现任会长。
记者:金凯平先生是澳大利亚华人企业家中的翘楚。金总的头衔有很多——房地产投资专家、土地教父、澳中集团董事局主席、澳中工商会创始会长。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您还有一个身份——澳大利亚华人慈善基金会会长。
金凯平:当时,我自己只是繁花中的一朵小花。做房地产和土地投资多年,如今也算是行业内的一份子。1993年创立澳中工商会不久,到了2001年,就萌生了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想法。没想到这个想法一呼百应,澳中工商会的理事都积极参与,踊跃捐助,一起去做善事。
![]()
召集原理事成员回基金会的重启仪式筹备会
金凯平喝了一口茶感叹道,华人企业家在澳洲做生意,赚到了钱,就应该懂得回馈社会。尤其是要去帮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或被社会遗忘的人。
他特别感谢当初参与澳大利亚华人慈善基金会的每一位理事——这是响应澳中工商会发起的善举。当年的他们,他们刚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有人开餐馆、有人开杂货铺、有人从事贸易。虽然资金有限,但每个人都愿意捐款出力。
金总发自肺腑地说:“那时候我们没什么资源,却有一颗热心。正因为大家都有一份善意,这个基金会才有了最初的模样。”
1
异国他乡,也要有人点亮一盏灯
采访那天,金凯平先生穿着一件深蓝色西装,语气温和,是许多人眼中的儒商。
谈到“慈善”两个字,他笑了笑,眼神却柔软下来。
记者:金先生,您常说 “在海外,中国人要彼此照亮”。能和我们谈谈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吗?
金凯平先生说,“ 80年代末的墨尔本,远没有今日的繁华。中餐馆还稀少,中文招牌也不多。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唐人街吃面,老板听到我是新来的留学生,特地为我多加了面和一勺酱油。还笑着说, “自己人嘛,多吃点。” 那句“自己人”,我依然记得。”
他说,“那个时候,我们都没什么钱。但如果听说谁出了事,谁家人生病,大家都会凑一点。哪怕只是十刀、二十刀,也是一份心。”
那是一种最朴素的信念,彼此照亮。
![]()
记者:听说,你想成立澳大利亚华人慈善基金会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金凯平:是的,那是1987年,那时的华人社区还很小,《新报》的一位编辑晚上骑着自行车送稿,夜色很深,由于视线不好,这位编辑很不幸遭遇了车祸。当时,由于他是临时编辑,报社经费有限,并且也并不符合赔付标准。异国他乡,他的生活立即陷入困境。
金凯平先生顿了顿,眼神变得柔和,“ 悉尼华人首先知道了这件事情后,立即主动伸出援手。那时候的我们,都不富裕,但心是热的。大家凑钱帮助这位编辑,我自己也捐了一点小钱。
华人朋友对这位小伙子说,“你得坚持下去!”
因此,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做慈善的种子 。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默的行动。 那是最早的“慈善”的模样,是一种血脉里的善念。
金凯平先生说,
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走过来的。那种人情味、那种彼此帮衬的心意,我永远记得。我一直觉得,异国他乡,每个熟悉的面孔、每一句乡音,都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四海之内皆兄弟,哪怕不相识,只要是同胞,我们就有责任去帮他一把。
2
一方有难、众人相助
记者:听说基金会正式成立是在2001年?
金凯平:我们都知道,漂泊在海外的华人,有时候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温暖,一个能理解你、在你最无助时伸手的人。
所以,澳大利亚华人慈善基金会就在2001年6月8日诞生了,并且是首个以中国大陆人为背景的慈善基金会,参与澳大利亚主流社会做慈善,并得到政府和社会大众认可与赞赏。
![]()
记者:现在基金会已经发展到有近二十位理事,涉及各行各业。是什么让大家愿意一直坚持?
金凯平:80年代末,有大约4万来自中国大陆、各个年龄阶段的墨尔本留学生。他们有很多是刚从上海、北京、广州来的留学生或创业者。我们的这二十位理事里,在当年90年代初,有人在北区开杂货店,有人开鱼钩店,有人经营小餐馆,还有人搞家居工厂和销售、房地产、花园苗圃、艺术院等等(这些繁花中的人物事迹将在下期专访中重点介绍)。
当时,每个人的生意都不大,但大家有一颗一样的心,不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同胞被遗忘。
那种“一方有难、众人相助”的情分,就是后来基金会的雏形。哪怕自己忙,也要抽时间出力、捐款。这不是义务,而是一种情感的延续。
3
那通电话,让我永远难忘
记者:基金会成立后,让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金凯平:基金会成立不久后,一个女子从上海拨来电话,声音里满是哭腔:“我妹妹在澳洲病危,我得去看她,可我没钱来……”
电话挂断那一刻,我们立刻召集理事会,有人捐钱,有人帮忙联系机票,有人打电话找医院。短短一天内,救助计划就安排妥当。那天晚上,我们一群人忙到深夜。
第二天一早,她终于登上了飞往墨尔本的飞机。当她赶到医院,看着病床上虚弱的妹妹时,整个病房都安静了。她握着妹妹的手,泪水一滴一滴落在床单上。
那一刻,我们都红了眼。后来,基金会帮她支付了住院费、生活费,甚至后事的费用。
我永远记得她说的那句话:“我以为我孤身一人,没想到在异乡,还有家人。你们不是亲人,但那份情谊,比亲人还亲。”
后来,她回国后专门写信感谢,说那是她一生中最温暖的时刻。
![]()
这件事成了基金会历史上第一个“紧急援助案例”,也让我们真正明白:慈善,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那一刻你愿意停下脚步,去帮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4
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在治愈自己
记者:除了在澳华人,我听说基金会还帮助过中国旅客、中国留学生?
金凯平先生:是的。2004年初,有一对香港姐弟来澳洲旅游。他们的VISA卡和钱包全丢了,身上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旅馆也住不起。 他们找到驻墨尔本总领馆,最后辗转找到了我们。
那时候没有微信转账、没有PayPal,通讯不方便,他们家里一时也汇不过钱来。我们就安排他们吃住,还帮他们买了回香港的机票。他们临走时,姐弟俩不停地鞠躬,连声道谢。
其实,帮他们的时候,我想到当年刚来澳洲的自己。帮助别人,也是治愈自己。因为我们都经历过那种孤单无助的日子。现在我们有能力,就想让后来的人轻松一点、暖一点。
帮助别人,也是在治愈自己。
5
“繁花”不止在上海
聊到那一代人的拼搏,金凯平先生再次和我提起了电视剧《繁花》。
他说着笑了笑,“里面那些人,那股劲,那种靠自己闯出路的气息,太熟悉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敢拼敢闯,也最懂人情。那种情谊啊,不是交易,是心意。繁花讲的是上海的创业梦,而我们,是在海外接着把那份梦延续下去。”
![]()
澳中工商会理事会代表团到访中国
在他看来,《繁花》里的光景没有远去,只是换了一片土地继续盛开。那种人心之间的照亮,不管在上海的黄浦江边,北京的后海,广州的珠江,还是墨尔本的雅拉河畔,都是一样的。
6
音乐,是另一种“爱”的语言
记者:我听说澳大利亚华人基金会将在11月16日晚举办“慈善再次起航音乐会”,您希望传递怎样的意义?
金凯平:音乐有一种力量,它能穿透语言和身份的界限。
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感受到“爱”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场音乐晚会,更是一场心与心的相连。
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社团的华人领袖、慈善机构代表、优秀企业家,还有中国留学生代表,普通侨胞,一起交流,未来,一起服务更多有需要的华人。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慈善精神更深地扎根在澳洲这片土地上。
结语
如今,澳大利亚华人慈善基金会已走过二十多年。资助灾害救助、病患援助、困难群体帮扶等慈善项目。历年来,基金会曾援助癌症患者、困难留学生、车祸受害者家庭,捐赠中国残疾人协会,并在中国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南方雪灾、四川地震、2009年澳洲维州森林火灾,以及2019年新冠疫情等灾难中,积极发动社会捐助,传递爱与温暖。未来,甚至还会面向澳洲主流社会进行紧急救助!
在这片象征“四海一家”的土地上,我们以音乐为桥,以善意为光,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汇聚一堂,共襄慈善盛举,援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活动时间:11月16日(周日)晚6点
报名截止日期:11月11日(周二)
活动主题:夜色与心光——慈善再次起航音乐会
已邀请到各大社团领袖和侨领,
欢迎澳大利亚优秀企业家一起参与
以音乐为桥,善意为光。
让每一个身在异乡的中国人,
都能感受到来自同胞的温暖。
联系基金会,报名参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