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早被美国一脚踢走,回国连外卖都送不上?”——先别急着鼓掌,故事可能刚好反过来。
很多人刷到过那张截图: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一个穿学士袍的女生对着麦克风说“美国空气都是甜的”,弹幕狂刷“卖国”。紧接着,无数帖子接力描绘她的“悲惨下场”:签证被吊销、机场被押、回昆明蹲出租屋、爸妈躲债主……爽点拉满,转发量几十万。问题是,这些画面到底谁见过真镜头?
先把镜头拉回现场。那天,杨舒平确实站在Xfinity中心,台下几千人。她先讲自己下飞机那一刻深深吸了一口气,没提北京、上海,说的是昆明小时候偶尔要戴口罩。接着她把空气和言论自由连在一起,举了洛杉矶骚乱的纪录片,说社会能公开吵架也是一种能力。整段七分钟,现场鼓掌三次,校长上台握手。视频传到YouTube,起初只有校内点赞,第二天不知怎么被搬到微博,风向突变。
![]()
昆明环保局马上甩数据: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占比98%。网友瞬间炸毛,说“我们春城好好的,你干嘛抹黑?”随后有人扒出她家的旧小区地址,快递盒照片满天飞。人民日报评论:青年说话要有根有据。马里兰大学发声明:支持学生表达。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也补一句:理性比较两国差异。到此,官方层面的回合算打完。
争议退烧后,社交平台的戏才刚开场。每隔几个月,就有新号跳出来说:杨舒平被公司开除、被房东赶、在机场哭。细节一次比一次丰富,连“韩国转机被拒”都安排上了。可惜,查遍华盛顿邮报、卫报、BBC的英文稿件,全都停在2017年,没有一句提到“驱逐”。中文自媒体洋洋洒洒几千字,却拿不出一张现场图,全靠“网友爆料”。
![]()
那毕业后的她到底在干嘛?线索藏在角落里。2024年春天,纽约一个百来座的小剧场贴出海报:独角戏《我的自由之声》,编剧表演都是Sunshine Yang。观众出来后在谷歌留评:讲的留学生身份焦虑,挺好哭。再翻组织方的年度报告,合作人名单里写着“Yang, S.”,项目叫“移民故事舞台计划”。同一年,华盛顿一家非营利机构办线上论坛,主题“从中国课堂到美国排练厅”,海报上的嘉宾头像打了柔光,但眉眼一看就是杨舒平。
有人可能会问,她改了名是不是想躲?大概一半一半。改英文名在留学生里常见,她也确实不想再被搜索轰炸。但她没消失,只是换赛道:不混传统朝九晚五,做戏剧、弄纪录片、拉 Zoom 圆桌。签证方面,学心理加戏剧的复合背景,够她申艺术家签证,流程长点,但没那么容易被“踢”。
为什么谣言还在飞?说白了,情绪比事实跑得快。2017年很多人听完演讲,心里堵口气,想找个“现世报”出口。平台算法一看这类关键词点击率奇高,越推越猛。吃瓜群众刷到一条“她流落街头”,指尖爽了,谁还去核 immigration court 的数据库?久而久之,三人成虎。
![]()
把镜头拉远,你会发现类似剧情年年上演。某个留学生说了句不中听的话,网帖立即给他安排“回国被打入冷宫”的剧本,细节全靠脑补。故事模板一固定,读者也懒得追问:到底有没有遣返记录?移民局网站每周更新,搜一下名字就能证伪,可没几个人真去点。
回到杨舒平本人,她很少再谈当年那段七分钟。偶尔在小剧场演后谈,观众问她后悔吗,她笑笑:“说了就说了,日子继续过。”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隔空对骂。她把力气花在排练厅和剪辑室,用下一部作品说话。看客想要的“跪地求饶”剧情,她没配合演出。
![]()
所以,下次再刷到“她穷困潦倒”的帖子,先别急着拍手。打开移民局公开记录、剧场官网、非营利机构的年报,花三分钟交叉验证,你会发现情节漏洞比筛子还多。把掌声留给查证的动作,比留给虚构的惨叫更有劲儿。
人没被打垮,戏还在演,谣言倒是一茬接一茬,你说这算谁输谁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