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中国老百姓的存款总额从70万亿飙升至161万亿,整整增加了91万亿。折算下来,平均每个中国人多存了近6.5万元。按常理,手上的钱变多了,商场该人潮涌动,工厂该订单爆棚,年轻人找工作也该顺风顺水。
可现实却是商场客流稀疏,工厂订单缩水,近1100万大学毕业生中仅55%能找到正规工作,即便就业,六成以上月薪不足6000元。
![]()
更值得深思的是央行数据:M2货币总量已突破335万亿,而按照经济学常规,M2达到GDP的两倍(约270万亿)就足够支撑经济运转。
多出来的65万亿全堵在银行体系里,进不了消费市场,也流不到企业账户。这就像一个人心脏再强劲,血管却彻底堵塞,手脚自然一片冰凉,资金流不动了,经济活力必然衰减。
问题的核心其实很简单:老百姓不是没钱花,而是不敢花。
![]()
这种“不敢”的背后,藏着一个家庭财富的核心密码——房地产。过去20年,房产占居民家庭财富的60%到70%,一套房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身家。
可如今房价下行,不少家庭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背负30年房贷买下的房子,眼睁睁看着不断贬值。在这种情况下,“留足现金应急”成了绝大多数家庭的理性选择。
![]()
年轻人的处境更凸显了这种焦虑。父母那一代毕业即“铁饭碗”,分房有编制;而现在家庭投入几十万培养的大学生,毕业月薪三四千成常态。
就业压力叠加收入预期不稳,让很多年轻人连结婚生子都不敢提。这种消费信心的缺失,直接指向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动机”——房地产的熄火。
房地产曾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买房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需求,装修激活家具家电市场,入住后又撑起社区周边的餐饮、商超、服务等业态。
可如今这个火车头停了,钢铁厂订单锐减,建筑工人返乡,写字楼空置率攀升,社区餐馆接连关门,整个产业链像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倒下。
房地产失速的本质,是中国经济过去的“三大法宝”变成了“三大挑战”。
第一是人口红利消退,1962-1976年婴儿潮群体逐渐退休,而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786万暴跌至2024年的954万,总生育率1.1低于日本,“未富先老”的困境远超当年的日本。
![]()
第二是全球化遇阻,加入WTO后形成的“世界工厂”优势受关税壁垒、技术封锁冲击,订单开始向越南、印度等低成本地区转移。
第三是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已达1.09,房子早已够住,人口却持续减少,靠卖地发展的模式走到了尽头。
旧路走不通,破局之道在哪?
![]()
十五五规划已给出答案,科技创新当头、内需市场做引擎、深化改革释放红利,这三招精准对应三大挑战。
科技创新是破局的核心抓手。成本优势消失后,技术优势成为关键。国家推出超长期特别国债,每年投入1万亿支持科技领域。
![]()
这份投入已有显著成效:中国AI大模型研发成本仅为美国的1/10,机器人专利占全球2/3,低空经济2023年规模达五千多亿,2035年将突破3.5万亿。
更关键的是人才红利崛起,每年1000万大学毕业生、近2000万工程师,构成全球最大的高素质劳动力池。
内需市场是最大的潜力所在。中国14亿人口中,4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超大规模市场,而服务消费占比仅46%,远低于美国的68%。
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养老需求,消费升级催生的文旅、体育、教育需求,都是万亿级蓝海。
国家正通过精准发力激活内需,2000亿设备更新专项贷款、覆盖3700万人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面铺开的生育和育儿补贴,这些举措不是短期刺激,而是通过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重建消费信心。
![]()
深化改革是活力的源泉。过去四十年,每次经济困境都靠改革突围。当前改革重点是降低体制成本——过去十几年税收增长16.7倍、社保增长28.7倍、土地出让金增长64倍,体制成本增速远超工资,企业不堪重负。如今简政放权、国有资产划拨社保、降低企业社保费率等举措,正是为企业“松绑”。
回顾1994年分税制改革,虽有短期阵痛却换来长期增长,改革从来都是破局的关键。
![]()
对普通人而言,这三大方向藏着巨大机遇。科技创新领域,AI芯片、新能源等企业招贤纳士;内需市场中,医疗、养老、文旅都是用工大户;城市更新、新基建项目更需要大量技能人才。产业升级、新基建、消费扩容等五大赛道,每个都是数万亿级市场。
放眼全球,中国的优势愈发明显:美国两党撕裂、政府关门,欧洲经济停滞、青年失业率高企,日本“失去三十年”仍未复苏。
![]()
中国有完整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执行力,如今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全球第一,中国5G基站占全球60%以上。这些成就不是喊出来的,是真金白银投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65万亿资金如何“动”起来?
答案就在科技创新中激活产业活力,在内需市场中释放消费潜力,在深化改革中打通流通梗阻,让资金从银行流向市场、从企业流向居民。
过去四十年,中国靠改革开放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未来十年,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仍要靠改革创新。
那些看清方向、主动拥抱科技创新、内需升级、改革红利的人,必将抓住下一波时代机遇。
#财经##上头条 聊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