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石家庄城市记忆的版图上,桥西青年街市场犹如一枚温润的玉佩,镶嵌在繁华都市的肌理之中。这座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露天集市,历经七十余载风雨洗礼,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用斑驳的砖瓦与喧嚣的人声编织着属于石家庄人的集体记忆。
![]()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城市亟需重建生活秩序。1952年,石家庄市政府在原桥西区永安街一带划出三亩空地,搭建起简易的帆布棚与木质摊位,这便是青年街市场的雏形。彼时的摊主多是周边县区的农民,清晨挑着新鲜蔬菜进城,傍晚又带着布票粮票返程。六十年代初期,市场扩建至五个交易大棚,新增了日用百货与副食品专区,成为全市首个实行明码标价的国营集贸市场。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青年街迎来了第一次蜕变。1983年,市场管理所引进广东商贩开设的首家服装摊位,港式喇叭裤与的确良衬衫引发抢购热潮。九十年代中期,市场完成股份制改造,引入中央空调系统与电子计价器,水泥地面取代了坑洼的泥土路,两侧商铺统一安装了铝合金卷帘门。这个时期诞生的"老马家烧饼""刘记豆腐脑"等老字号,至今仍是许多石家庄人早餐桌上的必备。
![]()
进入新世纪后,青年街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经历阵痛与重生。2008年地铁施工期间,市场临时搬迁至南长街,保留着传统摊位的"集装箱商铺"成为特殊年代的记忆符号。2016年回迁重建时,设计师特意保留了1958年的铸铁井盖与1972年的砖砌柜台,在现代化玻璃幕墙间构筑起时空对话的通道。如今的青年街市场地上三层地下两层,智能导购屏与直播带货间与传统菜摊比邻而居。
![]()
漫步今日的青年街市场,既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用粮票兑换鸡蛋的怀旧场景,也能遇见网红主播举着自拍杆推销太行山蜂蜜。市场管理处珍藏的泛黄账本记录着时代变迁:1955年的交易凭证上印着"互助组专用章",1988年的进货单据显示首例进口香蕉到货,2020年的电子台账里保存着抗疫保供物资的流转轨迹。这些跨越时空的印记,共同诉说着一个平民市场的生存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平衡,在市井烟火里延续城市文脉。
![]()
当暮色降临,霓虹灯牌次第亮起,青年街市场依旧保持着清晨菜场般的鲜活气息。这里不仅是石家庄重要的民生保障基地,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见证着城市从农耕文明向现代都市转型的每一个足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