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西安女护士董某某,用10年熬出了头,考进当地最难进的三甲医院,凭一个深夜,被前男友师某某用双刃刀捅死在车里。
6月20日晚7点多,董某某坐在师某某的车上,第三次提出分手。据起诉书显示,师某某当时瞬间失控,从主驾驶脚垫下掏出一把的双刃刀,直接扎向董某某的颈部。
 ![]()
不是感情纠纷,是预谋屠杀的
法医鉴定结果显示,她的右侧椎动脉被完全割断,当场因大出血死亡。 仅仅因为她说了一句:“我们分手吧。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行凶后师某某没有逃跑,反而开车带着董某某的尸体在周边转悠了一个多小时。期间他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语气里没有丝毫悔意,甚至带着某种炫耀的意味。
最后,他居然把车开到派出所门口,主动报警说“我杀了人”。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她敢分手,就让她消失。”藏在车里的暴力:她曾多次求救,却没人接住
董某某的家人直到去年3月才知道她在谈恋爱,不是因为她不想说,而是因为师某某的那天夜里,师某某对她拳打脚踢,甚至掐住她的脖子往墙上撞,董某某挣扎着给父亲打电话求助,可父亲睡熟了没接到。
第二天她回家时,脖子上的掐痕还紫着,手腕问起,她才哭着说:“他差点把我掐死。”
那次父亲直接报了警,可师某某被带到派出所后,哭着求董某某原谅,说“我再也不打你了”,甚至会像一颗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师某某又打收尾,董某某怕丢人、怕他报复,始终没敢再告诉家人。
心理学上有个“循环虐待”理论,正好解释了这种悲剧的必然性:暴力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循环,第一步是紧张积累(比如吵架、冷战),第二步是暴力爆发(打、骂、威胁),循环往复。就是这个循环的终极结果,当道歉不再管用时,凶手就会用更极端的。
 ![]()
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她的人生,不该被分手终结
董某某是家里的希望。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她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姐姐说,妹妹学习特别拼,为了进那所三甲医院,她连续三年考编,每天熬夜复习到凌晨两点,终于在2023年转正。
工作后,她省吃俭用,用攒了三年的钱在西安买了一套小房子,装修都是自己盯着连开关坏了都舍不得找电工,自己查线路图修。
她总说,“等房子装修好了,要接爸妈过来住,让他们看看城里的生活。”董先生说起女儿,声音里全是哽咽,可现在,房子还没住进去,她就没了。
董某某的人生,本来有无限可能:她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救更多的人;可以在自己的房子里养一只猫,周末陪父母逛公园;可以遇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过平凡却幸福的日子。可这一切,都被师某某的一把刀,永远停在了26岁的夏天。
我们该反思的:不是她为什么不分手,而是他为什么敢杀人
网上有很多评论说:董某某为什么不早点分手?她要是果断点,就不会死了。可这种言论,本质上是在受害者有罪论,就像有人被抢劫了,你不去骂劫匪,反而骂受害者为什么要带钱出门。
真正该问的是:师某某为什么敢这么做?他的底气来自哪里?
从心理学角度看,师某某属于典型的焦虑型依恋+控制型人格。这类会把伴侣当成,自认为“你是我的,就必须听我的”。当伴侣提出分手时,他们会把分手解读为被抛弃,进而产生极端的报复心理用暴力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更关键的是,社会对分手暴力的忽视,给了凶手敢的底气。比如董某某第一次报警后,警方只是做了调解,没有对师某某采取任何限制措施(比如发放限制令);比如周围的人会说“夫妻吵架很正常”“他只是太爱你了”,把暴力包装成感情深;再比如,很多受害者因为怕丢人、怕报复,不敢寻求帮助,导致暴力不断升级。
 ![]()
结尾:分手自由不是奢侈品,是每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董某某的死亡,不是感情纠纷,而是性别暴力的极端表现。它暴露的,是我们社会对分手暴力的认知缺失。我们总觉得恋爱中的暴力是家务事,却忘了分手是每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拒绝不该成为死亡的理由。
想起去年杭州的一起类似案件:25岁的女孩被前男友用刀捅死,原因也是拒绝分手;想起南京的女孩被前男友泼硫酸,因为凶手把分手当成了背叛,用暴力来惩罚受害者。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指责受害者不够果断,而是给她们足够的支持:比如社区设立反家暴咨询点,让受害者有地方求助;比如警方对第一次施暴零容忍,强制凶手接受心理治疗;比如媒体多宣传分手暴力的危害,让更多人意识到暴力不是爱。
愿董某某的悲剧,能唤醒更多人的清醒——恋爱的前提是尊重,如果没有尊重,不如趁早离开。毕竟,活着才是一切的前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