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并不具备实时诊断泡沫的能力,它总是在事后辨认繁荣与虚幻的边界。2025年注定是未来复盘的关键节点,甚至超越ChatGPT诞生的2022年。AI基础设施的高潮,美国将其视为;中国的激活了,逐步进入硬核创新阶段。
市场仍有少许声音争论AI究竟是不是一场泡沫,但更多的人开始论证它是一场“好泡沫”。上周,硅谷巨头交出财报,算力仍然紧缺,资本开始继续飙升,但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它们在生产token的同时,兑现它们的价值的能力。
媒体站在了市场情绪的对立面。《连线》将AI称为“终结所有泡沫的终极泡沫”,《大西洋月刊》描绘了人工智能崩盘的剧本,《华尔街日报》则警告OpenAI已经大而不能倒。——但这些统统被硅谷的主流AI圈子日益视为过时媒体(legacy media)。
与此相对,硅谷与华尔街的态度渐趋合流。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认为,AI并非“金融泡沫”,而是一场“工业泡沫”,即使破灭,也会留下持久的技术遗产。OpenAI创始人奥特曼承认算力过剩在所难免,甚至可能多次重演,但他坚信成本下降终将释放新的需求。a16z创始合伙人Ben Horowitz则为互联网泡沫“翻案”,称那不过是短期的价格错位,回望历史,互联网是真实的。高盛、瑞银,乃至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在为AI基建“繁荣”背书。
为了正名AI“好泡沫”,他们再次搬出卡洛塔·佩蕾丝的经典框架:。他们还从新近热销的《繁荣:泡沫与停滞的终结》中,为“好泡沫”寻找更多历史的回声。
泡沫论
对AI泡沫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市场高度集中的趋势,以及投入产出的持续失衡。这让看空者警惕,20多年前互联网泡沫的历史在此刻形成回声。
美国的,充分受益于AI基建热潮。如今,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前10大市值中有8只是科技股,它们占据了整个美国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的36%,贡献了今年4月市场触底以来指数涨幅的60%。自ChatGPT发布以来,市场向少数几家硅谷巨头集中的趋势,一直都在加剧;而在英伟达突破5万亿美元市值、成为全球首家跻身这一门槛的上市公司后,巨头动量的主导地位愈发明显。没有这一轮的AI基建,美国GDP增长可能告负。
![]()
美国股市的整体估值,也正在逼近互联网泡沫的极端区间。标普500的席勒市盈率(CAPE)已攀升至近40倍,距离2000年峰值几乎没有安全冗余;市销率也超过了1999年的水平,意味着投资者为每一美元营收支付的价格比当年更高;而被巴菲特称为“衡量整体估值最可靠的指标”的巴菲特指标(总市值/GDP),已飙升至创纪录的225%,远高于近50年约85%的历史均值。
![]()
与估值泡沫相呼应的,是支出曲线的高涨。硅谷巨头的资本开支增长速度,已经远超收入增长。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与甲骨文的2026财年资本开支预算,从2025年初的3140亿美元,短短十个月提升至5168亿美元。它们必须在不断扩大的token产能之上,更快、更高效地实现货币化。
![]()
投资者已经开始挑剔它们的表现。,都还亮眼,但投资者选择了谷歌,冷落了微软,这主要是因为无论从财报数据还是AI战略布局看,谷歌都显得比微软更扎实,也更具前瞻性。Meta就更惨了,曾经的开源模型的领军人物,研发团队内部动荡不已,多个业务板块的不确定性,让其股价打了折。
但是,硅谷巨头已是token经济学的佼佼者。初创企业主导的创新尚未催生杀手级产品,企业端渗透率长期停滞。市场不禁询问,当世界被token淹没,?即使是xAI与OpenAI,也都指望“擦边”内容吸引更多流量。MIT的,95%的企业AI投资回报为零;而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的报告指出,即便是最强大的智能体,在,也仅有2.5%的完成率达到客户标准,其经济回报占比不超过1.2%。难怪AI研究者Andrej Karpathy直言,许多智能体“”,行业“试图假装这很神奇”。
硅谷巨头的资金不是无限的。区别泡沫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资本开支来自产业自有资金,还是金融体系内的债务杠杆。目前,AI基建完全由企业自筹资金,这一令人愉悦的阶段即将结束。近期,甲骨文发行了180亿美元公司债以扩充AI云算力;Meta计划发行总额最高300亿美元的优先票据筹集资金,玩的也是表外的把戏。硅谷与华尔街已经紧紧捆绑在一起,全员施展财技,以长期稳定的合同收入“未来现金流”包装成金融工具,抵押给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貌似2008年那样,华尔街再将收益不透明的资产,再次打包出卖。
![]()
非上市企业的资金来源更为脆弱。目前,超过60%的风险资金涌向了AI初创企业;每家初创企业背后都站着近乎相同的投资者。随着越来越多资金锁定在AI基建,以及短期无法退出的初创企业中,用收入增长支撑资本开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这与目前资本开支驱动收入增长的路径恰好相反。即使是OpenAI与Anthropic收入史无前例地增长,也处于入不敷出的阶段,短期内盈利无望。人们质疑,这家年经常性收入约为130亿美元的公司,怎么敢做出三四年内支出1.4万亿美元的承诺。
没有泡沫
硅谷巨头与华尔街都在为自己辩护。甚至连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都坚称,AI不是泡沫,不是货币政策或廉价资金驱动的,而是确定的繁荣,是对长期的生产力的投资。
OpenAI正在创造收入增长的历史。自ChatGPT发布以来,它于2023年获得了10亿美元收入,到了2025年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据其路线图,到2028年就能突破1000亿美元。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只有Uber、谷歌、Cheniere Energy与Moderna等少数公司能在相似周期内实现如此陡峭的增长曲线。而过去半个世纪,从年收入100亿美元跨越1000亿美元,特斯拉和Meta用了7年,英伟达、苹果和亚马逊花了8年,沃尔玛9年,谷歌10年;OpenAI相信自己只需要3年,比中国的字节跳动的5年还要快不少。Anthropic同样预测,到2026年底,其年化收入可能达到260亿美元。
在上周,奥特曼公开为OpenAI收入高速增长的确定性声辩。他声称,上市最吸引他的地方在于,那些看空OpenAI的人,将会因为做空而血本无归。他认为算力瓶颈限制了公司的营收天花板,如果现在算力猛增十倍,收入也差不多能增长十倍。
![]()
无论是奥特曼还是纳德拉,都相信随着成本降低,需求会大幅增加。这正是“”。年初,当 DeepSeek 横空出世震惊华尔街、英伟达股价一度下挫时,黄仁勋也以相同逻辑为公司辩护。最近,他在第二场 GTC 上声称,到 2026 年底的五个季度,Blackwell–Rubin GPU 出货量预计将达 2000 万颗,对应收入 5000 亿美元,比此前预期高出 30%。
这种需求的确定性,也在最新财报中得到了印证。截至上一财季,微软的商业剩余履约义务(RPO)接近 4000 亿美元,亚马逊约 2000 亿美元,谷歌则为 1550 亿美元。这些订单将在短期内转化为真实收入,微软称平均履约周期仅两年。
华尔街同样坚定站在硅谷一边。投资机构Atreides在上周a16z举办的Runtime大会上指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由一种叫做“暗光纤”(dark fiber)的东西定义。在泡沫顶峰时期,美国铺设的光纤中有97%从未“点亮”,而如今并不存在“暗GPU”这种东西。当年思科的市盈率一度超过了150倍,如今英伟达仅约40倍。
不过,Atreides的论证方式,也许并不会让喜欢宏大叙事的硅谷巨头感到满意。它是以否定AI作为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如今的AI基础设施与AI应用,都建立在互联网之上,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延续性创新”。硅谷巨头占据先天优势,免去了早期撬动双边网络的困境,后者正是导致“暗光纤”的根源。
但正是这种确定性,更让硅谷巨头异常FOMO,推动了AI基建狂潮。扎克伯格直言,相比损失,投资不足才是真正的风险。
好泡沫
2025年的AI“繁荣”,正在被理论化、被正当化。硅谷正在从争辩泡沫,转向论证“好泡沫”。相比美国,。
美国科技投资公司Anomaly的两位合伙人合撰的新书《繁荣:泡沫与停滞的终结》研究了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以及页岩气革命,认为金融泡沫才是创新的引擎,是人类社会最需要的“试验场”。这相当于佩蕾丝“技术革命”理论的翻版。彼得·蒂尔(Peter Thiel)与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推荐了此书。
在Runtime大会上,安德森称,很多投资者在情绪上“希望”它是一个泡沫,是因为自己错过了这个交易。在他看来,造成“过剩”的一直是“短缺”,“短缺”的巨大激励推动人们创新。目前,AI企业面临着AI研究人员和AI工程师的短缺,也受到了基础设施容量、芯片、数据中心和电力的短缺的挑战。
在美国,围绕着AI基础设施的创新已经启动。英伟达-OpenAI,推动了美国算力生态的软硬件协同;挑战这一生态的其他玩家,也在推动创新的诞生。英伟达入股了英特尔与诺基亚,并高调进入6G与;高通则开始进军数据中心AI;博通与OpenAI等AI巨头定制芯片。内存似乎在摆脱“大宗商品式”的,在HBF等多条路线上加速创新迭代。不必说引入台积电的代工产能,美国本土初创公司Substrate的光刻新技术也在挑战新的可能。
AI是算力与电力的耦合,硅谷巨头也推动了美国电力设备与电力基础设施的复兴。巴克莱统计,美国目前已规划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容量超过45吉瓦(GW)。高盛称这推动了“电网外”(BTM)解决方案的兴起,燃气轮机和储能电池迎来大规模高确定性的需求;核电尤其是微型模块化核电技术也受到市场追捧。英伟达的800VDC,也将让数据中心内部,实现从电力到算力的端到端一体化。EpochAI认为随着10GW级别训练集群需求诞生,对分布式训练的技术的研发也将提上日程。
认为AI只是互联网的延伸,过于武断了。它的供给侧,覆盖了越来越多工业部门。更多传统行业的投资者也开始兴奋起来。本周,超过100家全球工业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到了数据中心,其中包括霍尼韦尔、GE和卡特彼勒。
2025年是AI基建正式启动的第一年。AI与能源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或许才是启动新的技术革命的起点。即使AI泡沫破灭,也能留下有益遗产。而且,这些基础设施扩张带来的,也是对美国新一代蓝领工人和工程师队伍的系统性再激活。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将这次AI基建热潮称为“工业泡沫”。
需要中国“好泡沫”吗
中国也处于相近的技术进程中,面临相似的约束。虽然众多企业宣称“All in AI”,但token价值的兑现仍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领域甚至出现“结构性暗GPU”现象,算力利用效率低于美国。我们需要中国“好泡沫”吗?
中国的发电量是美国的两倍多,电网比美国更加“坚强”,中国AI基础设施的核心命题,其实是把中国的算力建立在国产芯片的基座之上,形成中国的的Hyperscaler,加入并加速中国的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探索运行的新机制。
阿里,ASI,全球数据中心容量10年10倍。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清零”,国产供应链正加快填补市场空间。DeepSeek则是中国开启的关键角色。
![]()
与美国不同,中国这场AI热潮更显著的是“技术精神”的激发。2025年是中国模型真正参与全球竞争的第一年。开源生态爆发,迭代速度与性能表现,远超2023年“百模大战”。Qwen与DeepSeek领军,AI“小虎”们,成为美国AI企业在内的全球市场的技术栈;快手、小红书与美团等中层互联网企业,比美国同类公司更具创新韧性。而更深远的是,本土人才的创新地位在竞争中得以确立,并将在持续发挥作用。
或许未来回望,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2025年的AI,都不只是泡沫与繁荣的边界,更是技术精神与产业结构重新对齐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