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喝牛尿,不是传说。
不是迷信的个别信徒,甚至也不是只限偏远乡村的落后传统,而是一项包裹着“文化认同”、“政治意图”和“商业野心”的国家级产业。
 ![]()
在印度,牛是神。
从普通的街头母牛,到所谓的“神圣黄牛”,再到牛身上流出的尿液和排泄出的牛粪,印度教徒为它们赋予了神性。
牛尿甚至被称为“液体黄金”,以高达“一瓶四升180元人民币”的价格在全国销售,而牛奶的价格仅为1.8元人民币。
印度还把牛尿卖到了国际市场。《BBC》的报道显示,印度牛尿制品已经在伦敦商店上架,尽管最终被英国食品安全局盯上了,并要求“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
莫迪政府并不打算仅仅让牛尿停留在“神圣象征”或者“民间疗法”的小范围应用中。
在他2015年竞选连任时的公开承诺中,牛尿就被提到了,未来20年印度每一个人都应该“喝上牛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已经出资58亿卢比(约合5亿元人民币),用于修建高标准牛舍以及牛尿收集处理系统。
并且还有一个更离奇的目标:挑战可口可乐。
 ![]()
你没听错,某些印度牛尿饮品制造商已经立下目标,“以牛尿饮料挑战可口可乐在全球市场的霸权”。他们甚至研发出一种基于牛尿的“冷饮”,试图取代传统碳酸饮料。
这一想法不仅在印度电视台和地方议员中广泛传播,某些国立科研机构也“以科研名义入场”推动认证。
这不仅是“草台班子”的生意。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牛尿相关企业——如帕坦加利(Patanjali)公司每天可以生产20万吨牛尿清洁剂,他们家的牛尿香皂、牛尿杀菌喷雾、牛尿药丸每天都在亚马逊上“供不应求”。
甚至印度卫生系统也开始推行“牛尿疗法”。
 ![]()
在印多尔当地医院,已经用于牛尿治疗病患超过120万人次,配套的“牛尿医学研究诊所”遍地开花。
你可以把这看成一种民族自信、宗教信仰的体现。也可以说是现代文明下的一种荒诞展现。是“体制性迷信”+“民族主义糖衣”,催生的市场怪胎。
问题是这不是几个人的行为。这是一整个国家在参与。
全国上下为牛尿正名,为牛粪赋义。从中央政府到民间信徒,从企业老板到街头小贩,每个齿轮都在推动这套“牛本自然发电系统”。
 ![]()
为什么牛尿会卖得比牛奶贵?因为它象征了阶层。
在印度庞大的种姓体系下,喝牛尿被包装为婆罗门的“高贵象征”,普罗大众唯有模仿、顶礼,然后拿钱买账。
某种意义上说,牛尿不只是一瓶液体,更是一张通往“高种姓认同”的门票。
可怕的是,有反馈。
正因为信仰供给和文化围绕,这套话语体系居然“自洽”了。它不需要逻辑,只需要“神性认同”。哪怕你是贱民,只要你会喝牛尿、信仰神牛,就能在精神上“靠近婆罗门”。
 ![]()
而当国家政权与宗教情感粘合,荒诞就有了“合法性”。
莫迪为什么愿意把牛尿当竞选承诺?不是因为他真的研究牛尿有多少“药用功能”,而是因为选票。
印度人民党(BJP)的核心选民群体是印度教保守派,而这些人,正是牛神信仰的忠实买单者。
竞选日程到了,摆上牛尿,念几句天女洗澡、牛尿入药的典籍,立刻就能唤起他们的身份认同,汇聚为一次选票动员。
这不是消费牛尿,这是在消费“印度教”。
 ![]()
再者牛尿还是一种“政治象征”。
既然牛本身就是印度教佛祖的坐骑,是至高象征,那么拒绝喝牛尿,就成了“背离神明”,甚至可能被贴上“亲外族”“不爱国”的标签。
某种喧嚣中牛尿被变成了宗教斗争的武器,民族主义的配角,文化震慑的前台演员。
当你把一项生理产物赋予精神崇拜,再为其强行植入市场逻辑,你得到的不是科学证据,而是伪科学泛滥。
印度不是不知道这些。他们知道牛尿不是万能药。他们也知道,把牛粪制成香皂出售是一个看上去像玩笑的商业模式。
可一切都已不是为了卫生、健康,甚至也不是环境保护,而是为了信仰、盈利与统治。
 ![]()
再来看出口问题。如果说印度数年前打算“把玛莎拉咖喱推向世界餐桌”还有点市场基础,那么现在想通过牛尿制品打入西方,结局只能是碰壁。
理由很简单,标准问题。不是西方不愿意接受印度产品,而是任何进入食品链条的商品必须达到基础清洁、安全标准。而多数牛尿制品,在抗菌、无害处理、物理包装消毒方面根本不过关。
这并没有打击印度牛尿公司的热情。
他们只是换了口号,“我们挑战西方工业饮品霸权。”于是你会看到他们在网络社交平台、印度电视台播出“牛尿对抗雀巢”“牛尿胜于联合利华”的广告,悲壮而闹剧。
荒诞的是部分印度年轻人已经深信,喝牛尿不是落后,而是一种文化自信。
 ![]()
他们以此为荣。
不是开玩笑,是一种“反殖民叙事”下的文化回归模型:你们有可乐,我们有牛尿;你们信科学,我们信神牛。
听上去像故事,其实是伤口。
一个人口破14亿的发展中国家,竟然在国家资源调配中投向如此“神秘产业”,这不是滑稽,而是浪费。
在还有上亿人没有稳定饮水,还有一半人口没有排泄设施的现实下,用国家财政去建“高档牛舍”,来生产“阶级牛尿”,令人怀疑印度到底是在准备步入现代,还是绕道返回史前。
 ![]()
或许印度未来真的能在某些领域成为“全球工厂”,但如果他们继续沉迷在自我神化、自我封闭和“文化执念”的循环中,想要成为发达国家,那恐怕不是2047年的事了。
至于可口可乐是否会“瑟瑟发抖”?
冷笑三声只怕是被呛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