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季度,每两个外国人入境中国,就有一个是免签来的。818.6万人次入境,近八成来自免签国家——这不是预测,是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现实。当全球仍在权衡边境开放与安全管控的平衡时,中国已悄然将单方面免签国家扩至47个,并宣布政策延续至2026年底。
这不仅是签证便利的延长,更是一次清晰的信号释放:中国的开放,正从被动恢复转向主动塑造。免签名单覆盖欧洲主要经济体、拉美新兴市场、中东能源国,甚至包括瑞典这一北欧关键国家,其背后是系统性、战略性的对外开放再升级。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上半年,北京免签入境人数同比翻倍,上海增长三倍,海南近九成外国游客靠免签入境。携程数据显示,来自免签国的入境订单占总量三成以上,欧洲游客占比从疫情前不足5%跃升至20%。日本免签生效后,入境人数同比暴涨107%。这不是短期反弹,而是结构性回暖——免签正成为撬动中国入境经济的支点。
有人质疑,单方面免签是否“不对等”?但中国的逻辑正在转变:开放不是交易筹码,而是发展工具。与欧美依赖互免签证的对等谈判不同,中国采取“小步快跑、持续扩容”的策略,以单方面便利换取实际人流、商流与信任流。这种主动让利,恰恰体现了一个成熟经济体的自信——不靠壁垒保护影响力,而靠吸引力扩大朋友圈。
更深层看,免签已超越旅游便利,嵌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框架。它服务于“双循环”战略,激活国内消费市场;它助力企业出海与外资落地,降低商务成本;它还是一种软实力建设,让世界通过脚步重新认识中国。从临时试点到长期制度安排,中国正将“便利往来”转化为可预期的开放承诺。
当一些国家收紧边境时,中国选择打开大门。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真正的开放,不在于口号多响,而在于是否敢让人自由走进来。中国正在用签证的减法,做开放的加法。
未来的世界竞争,是吸引力的竞争。门开得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