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国际原油价格跌至近五年来的低点,中国采购大规模原油。几个月内,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达到每天1100万桶,一度占据全球新增原油库存的九成以上。多家能源机构发现,中国并没有将这些油全都用在炼化或工业消耗上,每天有超过100万桶的原油直接进入储油库。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在多个港口、内陆地区加快建设新储油库,储备天数已从原来的110天迅速拉高到了180天。中国为什么突然加速囤油?是不是在为某个大事件提前布局?难道全球能源格局要变了?中国囤油的背后,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战略考量?
![]()
走进2025年,中国的“买油节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迅猛。3月份起,业内就注意到,中国的原油进口速度突然飙升至每天140万桶的储备增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这可不是普通采购量,更像是一场“国家级”的行动。
这些油并没有“烧掉”,而是被稳稳地装进了全国各地的储油罐中。目前全国储油能力已经接近20亿桶,实际使用率大约六成,说明还有足够空间继续买。而在舟山、镇海等地的新建油库,也正在快马加鞭赶工。
![]()
油价低只是“顺带的好处”,真正的目的,是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2024年的布伦特原油均价为79.86美元/桶,而进入下半年后,价格一度跌破65美元。这个价格窗口正好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将原本就规划好的战略储备目标,一口气推进到位。
2025年初正式实施的《能源法》,为这场囤油行动提供了法律支撑。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和企业都有储备责任,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灵活应对”。而这个制度的出台,也让全国上下掀起了储油库扩建和资产转换的高潮。
![]()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是另一大推手。中国有超过20%的原油进口,来自俄罗斯、伊朗等敏感地区。而这些地方频繁发生冲突,油田遭袭、运输中断早已不是新闻。一旦这些路线出现任何问题,中国的能源安全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所以这波囤油,本质上是对未来可能“断供风险”的一次提前防范。就像冬天前囤煤、夏天前检查水电一样,这是一种“先手”,绝不是“恐慌”。
![]()
看似只是买油,实际上却体现了中国在金融和外交层面的多重布局。石油是硬资产,不会像美债、美元那样因为政策调整而贬值。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当下,中国选择用石油来对冲外汇风险,是一笔稳妥的“大账”。
有分析指出,中国在囤油的同时,也在推动人民币在石油贸易中的使用比例。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的原油中,有超过45%是用人民币结算的,而在与俄罗斯的贸易中,这个比例更是接近70%。这样的数据说明,中国不仅是在囤油,更是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
沙特、伊朗、巴西等国家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也跟中国的大量采购密不可分。你买得多,自然有议价权。而上海原油期货市场的活跃,也为人民币计价提供了平台。中国用这样的方式,悄悄地在全球能源结算体系中占了一席之地。
从供应链来看,中国进口石油的航线风险一直存在。80%的原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这个通道时常受地缘政治、海盗威胁。霍尔木兹海峡的风险更高,稍有风吹草动,整个中东石油出口就可能被卡住。
![]()
红海危机爆发后,全球航运绕道好望角,运输成本陡增。一艘油轮的保险费用翻了好几倍,运输时间多了将近三周。中国进口的原油有40%需要走这条绕道路线,运输风险和成本都在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不提前囤油,就是在赌安全。与其等着通道被封,不如先把储油罐装满。这不是多虑,而是现实经济逻辑。
![]()
与此同时,中国在选择采购对象上也做了调整。从2025年6月开始,中国暂停了从美国的原油进口,转而加大了从印尼、巴西等国的采购量。印尼的进口同比增长了73倍,巴西也增长超过150%。这一变化既规避了美国制裁风险,也加强了与资源国的合作。
这个调整不只是经济上的“转向”,更是一种战略上的“避雷”。用人民币买油、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是中国在全球金融博弈中迈出的关键一步。而这些动作,必须有足够的原油采购量作为支撑。
![]()
很多人觉得新能源要取代石油了,中国还囤这么多油是不是多此一举?其实不然。新能源车在路上跑得多了没错,可工业生产、化工原料、电力备用这些地方,短时间内都离不开石油。尤其是塑料、尼龙、合成橡胶这些材料,几乎全靠石油提供原料。
囤油,不只是为“烧掉”,更是为整个工业体系提供底层支撑。比起随时飘忽的市场价格,实打实放在仓库里的原油,才让人心里踏实。
![]()
外媒估算,中国的石油储备已达10亿桶,相当于两个月的进口量。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6年,这一数字还会再提高。配合着新能源发展,中国正在形成“油+电”的双保险格局。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已经降到40年来最低,而中国却在不断扩容。世界各国从这组对比中看得很清楚:谁在未雨绸缪,谁在赌明天。中国这次大规模囤油,不是为了“今天省钱”,也不是“明天打仗”,而是为“任何可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全球局势风云变幻,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
![]()
从数字到行动,从法律到市场,中国正在悄悄搭建一个能扛住风浪的能源体系。每一个储油罐的增加,都是在给国家筑墙、给市场稳盘、给人民添底气。把油库装满的那些日子,也正是中国把主动权握在手里的时刻。
中国大规模囤油,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法律、风险和战略三重因素推动下的结果。它不仅关系到能源安全,也涉及金融风控与国际博弈。中国不是在赌未来,而是在做最实际的准备。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手里有油,才有真正的底气。
信息来源:
[1]1-9月我国共进口原油同比增长2.7% 北京日报客户端
[2]“未雨绸缪,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观察者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