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襄阳,连绵秋雨为古城蒙上一层薄纱。我们穿越三百里烟雨,从江城武汉奔赴这场跨越时空的约定——去江汉之滨,寻访那座承载着黄冈智慧与乡愁的古建筑:襄阳黄州会馆。
![]()
在襄阳黄冈商会的会客室里,襄阳市原政协主席万桃元老领导早早等候着故乡的来人。七旬长者身着朴素的便装,斑白的鬓发记载着岁月的年轮,温润的目光却依然清澈,宛如秋日汉江的静水深流。当双手紧握的刹那,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长者的温暖,更是一缕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霜雪雨,却仍然滚烫的乡情。
"听说你们要来看会馆,"老领导缓缓展开一卷宣纸,"这是我为会馆写的一首诗。"墨香在空气中弥漫,"汉江奔涌势恢宏,岸畔馆阁齐碧空"十四个大字跃然纸上,笔力遒劲如汉江涛声。
![]()
巍巍馆阁,见证双城情缘
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黄州会馆,曾是汉江畔最宏伟的建筑群。老领导忆起往事,目光越过窗棂,仿佛看见两百年前的盛景,眼中闪着光芒,充满对先贤的敬仰。"'百载贾商来宝地,一州英俊显才雄',我们的先辈沿着汉水而下,把黄冈的茶香、药韵带到这里,一砖一瓦垒砌起了这座凝聚乡情的精神殿堂。"
他的话语里满含深情:"我生在团风,长在黄冈,工作在黄冈、襄阳。这座会馆,就像连接我两个故乡的桥梁。"从黄冈县团委书记到襄阳市政协主席,近半个世纪的宦海生涯,从青丝到白发,他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两片热土。黄州会馆的每一片青瓦,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故事,更见证着这位游子对故土的眷恋。
丹忱侠义,书写赤子本色
"丹忱承传报国志,侠义弘扬济世功。"老领导轻声吟诵着诗句,这何尝不是他毕生践行的座右铭?在黄冈麻城主政时,他走遍千山万水推动扶贫开发;在襄阳任职期间,他呕心沥血守护古城文脉。虽已退居二线,仍担任襄阳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如今任荣誉会长),继续着"济世功"的实践。那些推动城市发展的宏图大略,那些惠泽民生的点滴举措,无不与这座古老建筑所承载的“侠义”精神一脉相承!
"黄冈人最重'侠义'二字,"他抚摸着诗稿说,"先辈建会馆,不仅为经商,更是在这里传承黄冈人的精神与风骨。"这话语中,我听见了一个长者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望。这座静立汉江畔的建筑,是数代黄冈游子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与乡愁地标。
![]()
沧桑变迁,不改赤子初心
“今看古城兴盛举,犹期故里展峥嵘”透露着老人最深沉的情愫。他用“古城”与“故里”的并置,巧妙平衡着宦游之地与血脉根源的双重眷恋。对襄阳,他欣慰于这座接纳他的城市正续写盛世华章;对黄冈,他始终保持着游子对母亲般的牵挂。这种情感张力,正源于千万客籍人士共通的“地域双栖”心境——既已把他乡作故乡,却永难割舍生命的来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文化的根脉需要细心守护。"他说,保护会馆不仅是守护建筑,更是守护一代代黄冈人在异乡打拼的精神史诗,守护汉江商贸文明的活态记忆。保护好这座会馆,就是留住我们的根。这心愿,轻如秋叶飘零,重若山河永恒。
临别时,秋雨又起。老领导执意送至门口,紧紧握着我的手:"请一定代我多看几眼会馆,告诉家乡人,这里永远有黄冈游子的魂牵梦萦。"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所有的远行最终都指向归根。
回程路上,汉江在雨中苍茫如画。我忽然明白,老领导的乡愁早已超越地理界限,升华为一种文化自觉与担当。正如他在诗中所寄寓的——即便馆阁不再,只要精神长存,故乡就永远在游子心上。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此志传承,便是承诺。老领导万桃元用他的一生诠释:真正的传承,是让文化的薪火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明亮。(楚剑)
【附】万桃元主席诗作:
咏襄阳黄州会馆
汉江奔涌势恢宏,
岸畔馆阁齐碧空。
百载贾商来宝地,
一州英俊显才雄。
丹忱承传报国志,
侠义弘扬济世功。
今看古城兴盛举,
犹期故里展峥嵘。
乙巳秋月新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