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说,一只猫可以同时死了又活着。听起来像在开玩笑,但物理学家都当真了。这是量子力学最出名也最让人抓狂的悖论之一。这只“死活不明”的猫,到底藏着什么逻辑?
![]()
量子力学的经典悖论
193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设想有一只猫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盒子里放着一瓶毒气,毒气是否释放由一个放射性原子是否衰变决定,而这个原子是否衰变,是一种“量子事件”。
![]()
问题就出在这个原子上。根据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在我们没有打开盒子之前,原子既处于衰变状态,也处于未衰变状态,是叠加的。而猫的生死,取决于原子的状态。如果原子叠加,那猫也必须是“活”和“死”的叠加状态,也就是既活着,也死了,直到你打开盒子,观察它。
![]()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悖论,我们可以用一个“抛硬币”的类比。你抛出一枚硬币,用手盖住。在你抬手看之前,硬币的结果(正面或反面)虽然是“未知”的,但它是“确定”的,早已存在于那里。你的“看”,只是发现了一个既定事实。
但在量子世界里,情况截然不同。那个决定猫生死的放射性原子,就像一枚“量子硬币”。在你打开盒子“看”之前,它并非“已经衰变”或“尚未衰变”,而是同时处于“正在衰变”和“没有衰变”这两种状态中。你的观察行为,不像是在发现结果,而像是在迫使这枚“量子硬币”瞬间“决定”自己到底是哪一面。
![]()
这个设想背后的物理模型是明确的:微观粒子,比如一个放射性原子,确实可以处于“叠加态”——比如既衰变也未衰变。但把这个状态放大到宏观世界,也就是那只猫的生死状态,也一并叠加,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你可以用数学描述它,但你真能接受现实中有一只既死又活的猫吗?
说到底,这是在挑战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接受“现实”这件事,在未观察前根本不存在确定性?
“叠加态”是量子世界的基本运行方式
我们得承认,在微观世界中,“既是这样,又是那样”的状态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被实验反复验证的真现象。
![]()
要理解“叠加态”有多真实,我们再来打个比方:想象你有一团湿泥巴,和你面前一道有两条缝隙的墙。
如果你一次次地把泥团扔向墙,它要么从左边缝穿过去,在背后的挡板上留下一个泥点;要么从右边缝穿过去,留下一个泥点。最终,挡板上会聚集两坨泥巴印。这是经典粒子的行为,有且只有一个路径。
![]()
但如果你用“水波”来代替泥团呢?水波会同时通过两条缝隙,穿过去的两列波会相互干涉,在挡板上形成一道道明暗相间的美丽条纹。这是波的行为,它同时通过了两条路径。
这就是最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早在1801年,托马斯·杨就发现光通过两道缝会产生干涉图样,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可到了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森和革末在实验中发现,单个电子通过双缝,也会呈现干涉图样。
![]()
这意味着什么?那个电子,表现得不像一颗经典的“泥丸子”,只走一条缝;它表现得像一团“概率波”,同时通过了左缝和右缝,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干涉。这说明,哪怕只发射一个电子,它也“自己干扰自己”,表现出像波一样的行为。
这意味着什么?电子在通过双缝之前,并没有走哪一条缝,而是以一种数学上可以描述的“叠加态”同时走过了两条路径。只有当你试图测量它走哪条缝时,它才“选择”一个路径。否则,它就维持在两种可能性并存的状态。
![]()
这种状态不是想象,它有真实可测的数学表达方式。量子力学用“波函数”描述粒子的状态,而波函数的核心特征就是叠加性。更关键的是,这种叠加并不是模糊不清,而是一种确定的概率结构,直到你进行观察,波函数才坍缩,概率才变成现实。
所以,薛定谔的猫其实不是一个“猫的问题”,而是当微观的不确定被放大到宏观时,我们的世界观是否还成立的问题。如果一个粒子能叠加,那一只猫为什么不行?这就是量子逻辑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它在数学上成立,但在人类直觉上完全说不通。
![]()
真实世界里有“既死又活”的猫吗?
你可能会问,这只是思想实验,现实世界里真的有“薛定谔的猫”吗?还真有科学家尝试把这个问题变成实验。
2010年,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用超导电路系统制造出一个人工“量子猫态”。他们将一个微小的超导腔体置于极低温环境下,使其可以同时维持“电流顺时针流动”和“逆时针流动”这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对应于经典世界的“生”和“死”,而它们在实验中被同时测得。
![]()
更惊人的是,这种“猫态”并不只活在实验室里。2016年,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的研究团队将这个“量子猫”延展到了光子层级,实现了在两种光波相位之间的量子叠加态,并维持了数百微秒的稳定性。在这个时间尺度里,光既处于一个相位,也处于另一个相位,直到被观测。
![]()
这些实验表明,薛定谔的猫不再只是一个思想实验,它已经成为量子控制和量子计算的技术前沿。谷歌、IBM和中国科大等机构都在探索如何稳定地制造和操控“量子叠加态”,这正是实现真正量子计算所必须突破的核心障碍。
如果说量子世界允许叠加态,那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中从没见过“半死不活”的猫?这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因为宏观世界的“退相干”机制会迅速把叠加态打回经典状态。
![]()
当一个粒子处于叠加态时,只要它与外界发生哪怕极其微弱的相互作用,这种叠加就会瞬间坍缩。这叫“量子退相干”。研究表明,在常温常压下,一个电子的叠加态在不到一皮秒(10⁻¹²秒)内就会坍缩。
而一个像猫这样的宏观系统,其与周围环境的耦合极其复杂,任何一个空气分子的撞击、一个红外光子的照射,都会立即把它的状态“拉回现实”。
![]()
这也是为什么量子实验必须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真空中进行,才能维持叠加态。2018年,MIT的一个实验室设法让一个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维持叠加态达到了2.1秒,但这是在极端条件下才可能实现的。
所以,薛定谔的猫之所以不会出现在你家阳台上,不是因为物理原理不允许,而是因为现实环境太吵了,猫根本撑不到你打开盒子。
![]()
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薛定谔的猫提醒我们,现实世界远比我们以为的复杂。它不只是“是什么”,更是“被谁、怎么观察”之后才决定是什么。这场由一只猫引发的思考,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