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更好地参与后续的交流与分享,这将为您带来独特的互动体验,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陪伴。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资料进行梳理,并融合了作者独立思考的观点,属于原创性论述。文中已明确标注信息来源及相关截图位置,敬请知悉。阅读前请点击“关注”,便于您随时回顾与传播本篇文章,再次感谢您的鼓励!
从当前全球人口与经济格局来看,尽管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中国的高度,但其人口总量已实现反超,且人口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特征,远未进入老龄化阶段,这一点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曾结合印度当前的发展态势作出判断,他认为,凭借印度的人口红利和增长潜力,未来具备追赶乃至超越中国的可能性。
这一言论一经发布,立即在印度国内引发强烈反响,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并广泛转发,仿佛印度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那么,印度是否真能如预测般超越中国?李显龙此言究竟依据何在?背后又是否蕴含更深层的地缘政治考量?
![]()
2025年10月底,李显龙在英国伦敦查塔姆研究所举办的一场高级别对话会上,就中印两国发展前景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中国社会正逐步步入老龄化,而印度仍处于人口黄金期,我对印度抱有信心,相信它终将缩小与中国的差距,甚至实现赶超也并非遥不可及。”
![]()
这番表态迅速被《经济时报》等主流印度媒体报道,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议浪潮。由于契合了印度国内普遍期待上升的情绪,该言论很快成为国际舆论场中的焦点话题,持续发酵。
![]()
然而,若仅停留在字面理解,则容易忽略李显龙作为资深政治家的语言智慧。他的表达方式向来注重外交平衡,擅长通过精准措辞维系多方关系的微妙稳定。
表面上看,他肯定了印度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优势,实则暗含前提条件——唯有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机制,才能真正释放这种潜力;否则,人口优势反而可能演变为治理负担。
![]()
深入分析可见,李显龙的发言并非单纯评价中印发展路径,而是着眼于新加坡在未来中美印三边格局中的战略定位。通过客观陈述中国面临的老龄化现实,同时对印度给予积极评价,既避免触怒北京,又赢得新德里的好感,展现了高超的外交话术艺术。
![]()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李显龙特别强调的“年轻人口”确实是印度目前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总人口已达14.51亿,超过中国的14.09亿,正式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尤为关键的是,印度的平均年龄为28岁,相较中国的38岁低了整整十年,这意味着其劳动力资源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保持充沛供给。
![]()
据预测,印度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将在2048年前后达到峰值,规模有望突破11亿大关,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库。
尽管如此,庞大的潜在劳动力并不等于有效的经济生产力。现实中,印度仅有约5.8亿人实际参与就业,劳动参与率仅为40.8%,而中国则高达66.4%。
![]()
更为严峻的是,印度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成年人口中约有24%属于文盲,大多数从业者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和技术能力,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对技能型工人的要求。
若要让不断涌入的新一代劳动者顺利进入就业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印度自今年起每年需创造约1200万个新增岗位,方能满足基本需求。
![]()
然而,由于劳动力技能水平不足,许多跨国制造企业望而却步。它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上岗、熟练操作设备的技术工人,而这正是印度目前所欠缺的。
此外,印度政府过去的一些行为也让外资心存戒备。部分企业在当地正常运营时,遭遇强制征收或资产被变相国有化的风险,导致不少工厂最终选择撤离,转投越南、印尼等其他东南亚国家。
此类事件频发,使得外商投资信心受挫,加剧了本土失业问题。与此同时,每年仍有大量青年步入劳动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稳定压力。
由此可见,印度当前的人口优势若无法转化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极有可能演变为沉重的社会负担。能否建立起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教育与培训系统,将是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
![]()
事实上,李显龙言论的核心重点,并不在于断言印度必然超越中国,而在于强调一个隐含前提:只有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印度才有可能真正激活自身潜力。
印度曾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潜在成员之一,但在2019年选择退出,主要原因在于担忧本国薄弱的工业基础难以抵御中国优质低价商品的冲击,同时也受限于国内农业与服务业强烈的保护主义倾向,不敢全面开放市场。
![]()
印度的退出,使该区域合作机制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制衡力量,这并不符合新加坡及其他东盟国家的战略利益。区域内缺乏有效平衡,可能导致单一经济体影响力过度扩张。
因此,李显龙此次公开赞扬印度,实质上是一种策略性抬升,意在激励印度重新评估立场,考虑重返多边合作平台,从而帮助维持亚太地区的权力均衡。
![]()
当然,也不可否认印度近年来确实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按GDP总量计算,印度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但与中国相比,差距依然显著:目前中国经济总量约为印度的4.5倍,人均GDP更是达到13690美元,而印度仅为2880美元,尚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
![]()
不仅如此,尽管印度人口更多,但其消费市场规模却远远落后于中国,总体量大约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国内市场容量的局限,制约了其吸引高端产业链落地的能力。
因此,单凭一句“印度将超越中国”的预言便盲目乐观还为时过早。要在人口优势基础上实现经济腾飞,印度还需克服基础设施滞后、行政效率低下、教育资源不均等一系列结构性难题。
![]()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单纯依赖人口数量的竞争模式正在失效。自动化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进入生产线,不仅能全天候作业,还能保证更高的产品精度与一致性。
这也是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弥补劳动力减少带来的缺口,实现“以质代量”的转型升级。
![]()
综上所述,印度能否真正超越中国,答案绝非简单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对比,而是深植于两国在政策执行效率、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生态以及制度环境优化等方面的长期较量之中。
![]()
信息来源
![]()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 杨恺恒:世界人口均分五份,中印各占一份,会分析出什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