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小米集团总裁手持“三年跻身家电行业前三”的战略演示文件拜访美的时,业内纷纷揣测:在美的、格力、海尔这三大传统巨头之间,小米究竟想撬动谁的市场地位?
- 直到2024年各大企业财报陆续公布,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 美的以高达385亿元的净利润稳居榜首,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海尔智家虽利润总额为187亿元,但增速强劲,发展势头稳健;而曾与美的并肩领跑的格力,则在营收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仅实现322亿元净利润,昔日王者光环正悄然褪色。
- 由此引发深思:格力当前的困境,是市场对其价值的误判,还是其本身已真正步入危机边缘?
![]()
- 业绩天平严重倾斜
- 2024年的中国家电产业格局中,美的、海尔智家与格力之间的竞争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三者间的财务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
- 作为行业领头羊,美的展现出极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抗压能力。
![]()
- 公开数据显示,美的全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净利润逼近400亿关口,在营收规模和盈利水平上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彰显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 不仅如此,美的早已跳出单一国内市场依赖,全球化布局日益深化。其海外业务收入持续攀升,国际化运营体系日趋成熟,相较其他品牌而言,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
![]()
- 尤为关键的是,美的拥有极为充沛的现金流储备,即便面对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或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外部冲击,也能从容应对,体现出全行业最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 将目光转向排名第二的海尔智家,其发展路径与美的形成鲜明对比。
![]()
- 海尔智家坚持走“高端化+全球化”双轮驱动路线,成效卓著。
- 2024年,公司总营收约为2900亿元,净利润接近190亿元,同比增长约13%,整体经营状况保持稳健上升通道。
![]()
- 在高端消费市场,旗下子品牌卡萨帝成功树立起高端形象。无论是高端冰箱、洗衣机,还是中央空调产品线,均获得高净值用户的广泛认可。
- 这种品牌溢价能力直接转化为利润空间——产品定价高且销量不减,成为拉动整体盈利的核心引擎。
![]()
-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智家早年就在海外市场展开战略布局,经过长期投入与本地化运营,如今已进入收获阶段:
- 海外收入贡献占比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欧美及中东非地区表现亮眼,支撑其牢牢占据行业第二的位置。
- 相比之下,格力的表现则令人忧心忡忡。
![]()
- 2024年,格力全年营收尚未达到1900亿元。
- 这是该公司连续第五年未能突破2000亿元营收门槛,且本年度再度出现负增长,显现出明显的增长乏力迹象。
![]()
- 尽管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格力仍能维持约10%的净利润增速,但其盈利结构高度集中于空调业务,多元化转型几近停滞。
- 那么问题来了,在同一赛道下,为何美的与海尔能够持续扩张,而格力却步履蹒跚?接下来我们深入剖析背后原因。
- 研发投入差出“千亿级”
- 据多方资料显示,美的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核心策略在于“重金投入研发,技术驱动全球化”。
- 这家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毫不吝啬,2024年单年研发投入超过160亿元,近三年累计投入达430亿元,相当于过去十年间平均每天向研发领域注入4400万元资金。
![]()
- 在组织架构上,美的每100名员工中就有18人专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同时斥资建设了16个国家级、8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起覆盖核心技术攻关的顶尖实验室网络。
- 如此高强度、系统化的研发投入,自然结出丰硕成果:
![]()
- 美的每年新增全球专利申请量高达1.1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数量达到5000件,含金量极高;截至目前,累计拥有专利总数已达9万项,遥遥领先同行。
- 例如其破壁机产品采用源自潜艇悬浮原理的降噪技术,使运行噪音降至34分贝以下,远低于常规机型,甚至主导制定了行业静音标准。
![]()
- 更重要的是,美的具备强大的技术转化能力。
- 通过推行“中国供中国、区域供区域”的就近制造模式,大幅降低技术落地成本,并精准匹配各地市场需求,有效支撑其全球扩张战略。
![]()
- 相较之下,海尔采取的是“精准发力”策略,聚焦高端产品打造与爆款快速响应两大方向。
- 在高端领域,卡萨帝整合来自14个国家的300余名设计师资源,推出搭载AI识别功能的智能冰箱。
![]()
- 该产品不仅能通过“AI之眼”自动识别210种食材类型,还可运用氮氧智控保鲜技术,确保果蔬在七天内依然新鲜如初。2024年,该项目荣获家电行业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 市场反馈同样热烈:在售价1.5万元以上高端冰箱市场中,卡萨帝占有率接近六成,是排名第二品牌的五倍之多。
![]()
- 针对年轻消费者群体,海尔旗下的Leader品牌展现出惊人的市场反应速度。
- 在接收到用户对衣物分区洗涤的需求后,仅用三周时间便完成三筒洗衣机的研发与上市,预约订单迅速突破8.8万台。
![]()
- 这套“快准狠”的打法不仅在国内奏效,在海外市场同样势如破竹:
- 欧洲区营收迈入320亿元级别,同比增长12%;中东非市场增幅高达38%;即便在美国面临高通胀压力的环境下,海尔依旧实现逆势增长。
- 正当美的与海尔双双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之际,格力却陷入多重困局之中。
![]()
- 格力的困境
- 2024年,格力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美的与海尔,形成了巨大反差。究其根源,在于研发不足、多元受阻、IP绑定过重三大结构性隐患叠加作用,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步伐。
- 首当其冲的是研发短板。格力长期以来在科研支出上始终缺乏突破性动作,年度研发投入与美的一年超160亿元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 投入有限导致技术储备薄弱,“智能化”更多停留在宣传层面。
- 以空调产品为例,所谓智能控制功能实质仅为基本的手机远程操控,缺乏类似海尔AI食材识别、美的降噪黑科技这类真正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技术创新。
![]()
- 核心技术滞后,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使得格力难以在新兴需求场景中赢得主动权。
- 其次是在多元化拓展上的全面遇冷。此前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如今已基本熄火。
![]()
- 2024年,格力智能装备板块营收仅为2.6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低至0.26%,同比下滑36.68%,近乎腰斩。
- 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更不容乐观,不仅营收占比微乎其微,2024年上半年还录得高达50%的亏损幅度。
![]()
- 早前重点布局的手机业务、预制菜加工设备等项目也相继搁浅,未能形成任何有效的非空调收入支撑。
- 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格力品牌与董明珠个人形象深度捆绑,带来巨大的企业治理风险。
![]()
- 2025年,格力计划将全国线下门店统一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董明珠本人亦公开表示“把个人声誉全部押进去了”,此举无异于将整个企业命运系于一人之身。
- 此外,董明珠直播带货所创造的销售佳绩,实则由经销商大量囤货支撑,终端实际消化能力极弱,本质上只是将库存从工厂转移到渠道端,掩盖了真实消费需求疲软的事实。
![]()
- 2025年初,一则“董明珠被停职审查”的消息在微博平台迅速传播。
- 尽管格力当天即通过官方微博紧急辟谣,称此为毫无根据的恶意造谣,强调董明珠正常履职、公司运营一切如常。
- 然而该事件仍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当日股价逆势下跌3%,反映出投资者对企业过度依赖单一人物的高度担忧。
![]()
-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格力至今未建立起有效的“去董明珠化”机制,缺乏应对核心人物变动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意外,企业品牌形象与可持续传承都将遭受重创。
- 综上所述,格力依靠单一空调业务支撑利润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在存量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极易被拥有更强创新能力的对手超越。
- 唯有彻底补足研发短板,重启多元业务活力,并逐步解除品牌与个人IP的过度关联,摆脱对单一品类和个体影响力的依赖,才能真正打破路径锁定。
- 只有主动变革、重塑战略重心,格力才有可能重新点燃增长引擎,有望在未来重返行业巅峰行列。
- 信息来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