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改版啦,大家记得点击星标,
防止以后找不到我们哦!
患儿,男性,2岁,体重13 kg,因突发意外导致多发性骨折,入院后进一步诊断为癫痫、重症感染并伴有呼吸衰竭。医生开具了地西泮注射液(2 ml:10 mg)肌内注射10 mg qd。
![]()
护士看到这个医嘱,立刻联系值班医生,通知其更改医嘱。
这个医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护士为什么拒绝执行这个医嘱呢?
首先,我们来看地西泮注射液,《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 实用版)》中提到:若惊厥发作持续 >5 min,则需要使用药物止惊。
首选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 0.3~0.5 mg/kg(≤ 10 mg/次),速度 1~2 mg/min。
如推注过程中发作终止即停止推注,若 5 min 后发作仍未控制或控制后复发,可重复一剂;如仍不能控制,按惊厥持续状态处理。所以,地西泮是高热惊厥首选药物,医嘱中药物剂量也没有问题。那么问题是出在肌内注射上吗?
我们解读专家共识发现地西泮虽为首选药物,但是使用方法是静脉注射。
专家共识同时强调,如尚未建立静脉通路,可予咪达唑仑 0.3 mg/kg(总量 ≤ 10 mg/次)肌内注射或 100 g/l 水合氯醛溶液 0.5 ml/kg 灌肠,也可发挥止惊效果。共识中未提及地西泮肌内注射相关内容。
于是笔者查阅地西泮的药品说明书,其中明确说明:孕妇、妊娠期妇女、新生儿禁用;肌内注射禁用于学龄前儿童。由此可见,这项医嘱的问题就是出在药物使用途径上。
地西泮为什么不能肌内注射呢?
1.地西泮脂溶性高,肌内注射后吸收不规则且慢,也不完全,容易产生硬结。肌内注射为“地西泮注射液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记录的给药方法。其说明书提到,“肌注吸收慢而不规则,亦不完全,急需发挥疗效时应静脉注射。肌注20 min内、静注1~3 min起效。”
2.含有苯甲醇,而苯甲醇肌注易引起儿童臀肌挛缩症(俗称“青蛙腿”)的不良反应,含有苯甲醇的所有药品注射剂均要求“禁止用于儿童肌内注射”。说明书中也特别提醒: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地西泮注射液略有差异,一般均含苯甲醇为止痛剂以减轻注射区疼痛,反复肌内注射本品可引起臀肌挛缩症。
2026医护执业/职称类考试宝典全新上线
图文来源:丁香护士
编辑整理:护理传真 责任编辑:张昕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