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江区濯水镇以党建为引领,将山高坡陡的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智慧党建、立体产业、共建共享“三重奏”,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生金”活力。
“过去有事要跑居委,现在手机点一点,网格员直接上门!”蒲花社区蚕农老陈家的桑树遇病虫害,通过镇基层治理平台反映后,技术员很快上门解决。
在濯水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全镇事件流转、办理数据,指令直达网格员——这正是“141”基层治理体系的中枢。
4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将群众“问题清单”转为“治理清单”,从集市摊位分配到摆手舞展演,民生实事件件落地;党员致富带头人扎根产业一线,五福村食用菌基地引入液体菌种技术,羊肚菌产量翻倍;“天理良心调解室”今年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订单式”技能培训让200余名村民转型为景区导览员、民宿管家。
“智慧大脑+铁脚板”让治理效能直抵“最后一米”。桐木村高山蔬菜滞销预警响起,党建板块联动电商直播,3天售空15吨土豆;堰塘村烤烟基地通过智能烘烤技术,均价提升至每公斤36元。
面对山高谷深地形,濯水镇绘就“三层产业地图”,让海拔落差成为“致富阶梯”。
千米高山的五福村发展林下经济,村民王秀兰算着增收账:“菌菇卖鲜货,鸡吃林间虫,去年增收1.8万元!”堰塘村智能烘烤技术助力烤烟产业,亩均收益显著提升。
半山腰际的柏杨社区黄连种植合作社统一种植标准,带动农户亩产值突破万元;乌杨社区千亩黄桃园推行“党支部+公司+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农户实现“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年底分红”三重收益。
河谷地带的三门社区“陶橘文创园”里,土陶茶具成爆款,旺季日销300余件;濯水社区依托5A级景区,将吊脚楼改造成“廊桥夜宴”民宿,客房预订排期超两个月。
“以前怕手艺失传,现在带出50多个徒弟!”非遗传承人刘沛良的土陶工坊里,“土陶+橘染”茶杯、廊桥纹饰花器琳琅满目。镇党委打造“基地+传承人+体验游”模式,13个非遗工坊今年接待研学游客2.3万人次。
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链成为“共富链”。乌杨社区黄桃基地带动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反哺道路硬化;电商达人田敏通过智慧平台对接农户,黔江鸡杂、濯酒等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占比升至35%;后河古戏台每周上演非遗剧目,村民演员每场增收150元,还能售卖手绣文创。(谭登帆、马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