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脆皮,加★ 星标★
文丨沐晴
来源丨读者
![]()
网上有位朋友分享过一件职场社交的亲身经历。
他为了与一位重要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特意提前一周预约对方时间,选定了一家格调高雅的餐厅。
当天下午,他正准备出发时,却收到客户简短的回复:“临时有事,去不了了。”这位朋友虽然满心疑惑,还是迅速回复:“那下次再约。”
没想到,之后的几次邀约,对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最后连消息都不回了。
这位朋友百思不得其解,便向一位社交经验丰富的朋友请教:“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
那位朋友直言:“你第一次的回应虽然礼貌,但确实不够到位,之后的反复邀约更显得不够成熟。”
请客吃饭,看似平常小事,却考验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智慧与分寸。既不能过于生硬,又不能太过纠缠;既不可显得功利,又不宜太过高冷。
那么,被人拒绝后,究竟如何应对才算真正的高情商?
![]()
![]()
坦然接受,不内耗
在拥有五万多成员的豆瓣“内耗人”小组里,随处可见关于“请客被拒”的讨论。
网友@草莓熊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刚参加工作时,她为拉近与同事关系而组织饭局,团队大部分人都欣然赴约,唯有副主管赵姐以家中有事婉拒。
这下,网友心里有点不舒服了:
“为什么唯独她不赏脸?是看不起我?我哪里得罪她了?还是她怕我有事相求?为什么上个月小刘请客她就去了?”
一连串的自我质疑扰乱了她的思绪,使她无法专心工作,连聚餐时也心不在焉。
这正是典型的“被拒绝敏感症”——一旦遭拒,便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心理咨询师若彬曾接待过一位名叫珊珊的来访者。她因朋友以减肥为由拒绝聚餐而左思右想、坐卧不安,甚至连续失眠数日。
若彬宽慰她:“别人的选择是别人的课题,你的反应是你的课题。”
人际交往中,被拒绝实属常态。
即使你怀揣好意、主动示好,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配合你的步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待办事项,不可能随时参与社交活动。想明白这一点,我们便能坦然接受拒绝,不再胡思乱想。
不过度分析他人,只妥善表达自己,方能远离内耗的漩涡。
![]()
![]()
把握分寸,不纠缠
作家周国平曾点明人际交往的真相: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成年人的社交世界中,分寸感至关重要。
被人婉拒后,切忌反复纠缠。很多时候,保持适当距离,反而有助于关系的良性发展。
我曾与几位同事合租公寓,为促进关系,我主动邀请室友茉莉吃饭。
可是一连两次,她都拒绝了我。
当时我倔强劲上头,硬拉着她非要一起吃饭,甚至说出“不去就断交”的气话。
茉莉勉强同意,但那顿饭气氛尴尬,吃得并不愉快。
后来偶然得知,那段日子茉莉正在全力准备职称考试,既无时间也无心情社交。
我这才恍然大悟,她并非故意驳我面子,而是真有要事在身。
十几年过去,回想此事,我仍后悔不已——既打扰了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了困扰。
作家三毛说:“任何人和事,都有他来和去的时间。”请客吃饭亦是如此。
条件不成熟、时间不凑巧、机缘未到,吃不成就作罢,不必过分纠缠,失了成年人应有的分寸。
![]()
![]()
保持风度,不生怨
《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尔·鲍温在书中分享过自身经历。
作为社会学研究者,他需要广泛的人脉支持。
例如,去某社区调研前,他需先与社区管理人员建立良好关系。而打开社交局面的方式,一样也离不开请客吃饭。
有一次,他多次邀约一位管理员,从西餐厅、酒吧到露天烧烤,安排多样。
但对方总是临时爽约,令威尔·鲍温内心愤懑:他时而抱怨对方不守信用,时而后悔选择社会调研这个专业,时而又对生活现状产生不满……
总之,他满腹牢骚,怒火中烧,完全无法集中精力工作。
后来,他刻意调整心态,才逐渐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
威尔·鲍温在书中感慨道:“抱怨让我们把精力集中在眼前的不公和挫折上,而不是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充满负能量的行为,只会让我们状况更糟。”
如果因为被拒绝便心生怨气,进而因抱怨影响自己的生活,实在得不偿失。
本就微不足道的小事,何必耿耿于怀?
作家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启发我们关注内心世界的秩序。
她形象地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情感与内心留足空间。
我们不妨将这个空间想象成一个盛放爱恨的小屋——
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便难免阴风惨惨,让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守护好自己的心灵小屋,切莫让一点小事就遮蔽了所有的阳光。
保持风度,宽厚处世,最终受益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
![]()
灵活应对,不偏激
前阵子重读《水浒传》,对鲁智深、史进、李忠三人饮酒的片段印象深刻。
鲁智深在茶馆偶遇九纹龙史进,相谈甚欢,便相约去喝酒。
途中又遇见打虎将李忠,于是邀请他同往。但李忠正忙着卖枪棒膏药,不愿前往。
鲁智深不由分说,一把抓住李忠,恶语相向。
李忠无奈解释,自己需养家糊口,若膏药卖不出去,实在无心思饮酒。鲁智深却不管这些,生拉硬拽,“架着”李忠去了酒楼。
虽说是江湖好汉举止豪迈,但如此做法未免太过偏激。不顾情面,不留余地,即便是做东请客,也难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
待人接物需要灵活变通,点到为止,既给别人留体面,也为自己留尊严。
林语堂先生为人爽朗,喜好交友聚会。
一次,他约一位报界老友酒楼小聚,欲探讨时局文章。
临近饭点,朋友来电致歉:“语堂兄,实在对不住!报社突发紧急新闻,此刻我实在脱不开身,得赶稿子!”
林语堂听罢,毫不生气,反而爽快回应:
“无妨无妨!笔杆子就是枪杆子,此刻正是你大显身手之时!饭局小事,改日再叙。不过说好了,等你这‘枪’打完了,我请你喝杯好茶醒醒神?地方你定,茶馆也行,我家书房亦可,清静!”
一席话让朋友心头一暖:“好好好!一定一定!忙完这阵子,茶馆见!”
你看,灵活应变,不强求,即便被爽约,也能为下次相聚留下机会。
真正高情商的人,懂得将“下次”具体化,让对方看到真切的期待,而不是在“这次”就给对方施压,甚至做出偏激举动。
![]()
![]()
跳出人情,不世故
历史记载表明,中国的饮食礼仪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已颇为系统和成熟。由此发端,我们的餐桌文化一脉相承,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人无论是操办家中大事,还是处理个人私事,都习惯以吃饭的形式解决。
人情往来常在推杯换盏中进行,情感交流多在觥筹交错间深化。
但不知从何时起,“吃饭”变得不再轻松,而是各自带着目的。这样的“饭局”,吃起来难免让人感到压力。
反过来想,如果聚餐只因志趣相投,或单纯为了排遣寂寞,那么这顿饭吃出的便是“人情味”,而非“世俗味”。
孟子有云:“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任何社交的本质,除了利益的互惠,更是真心与真情的交流。
把握彼此尊重的界限,体谅他人的心境,感恩对方的情谊。
用心邀请,对方领会了你的好意,即便此次无法成行,感情却依然牢固。
![]()
![]()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看似简单,实则微妙。
一顿普通的饭,暗藏着无数人际碰撞的玄机。
若不想为吃饭而烦恼,我们就需学会高情商应对:不内耗、不纠缠、不生怨、不偏激、不世故。
唯有如此,“饭”才能吃得有滋有味,关系才能处得长久舒心。
![]()
作者:沐晴,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每晚相约,陪你看故事、品人生。
查看历史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