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空气成分中,氦气仅占百万分之五点二,稀有程度远超黄金,却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
医疗领域的核磁共振设备需依赖其维持零下269℃的极端低温环境,芯片制造中的极紫外光刻机必须借助它实现高效冷却才能生产7纳米级集成电路,航天发射过程中更离不开它为液氢燃料箱提供稳定增压保障。
令人警醒的是,如此关键的战略资源,中国超过九成五的需求长期依赖外部输入,而美国掌握着全球近四成的已探明储量,并曾通过《氦气管理法》调控出口节奏,主导国际市场供应格局。
![]()
中国“氦瘾”有多深?
2022年1月爆发的“全球氦气危机”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美国联邦氦储备系统突发技术故障,导致全球供应量骤减十分之一,市场反应迅速,价格立即上扬三成。
这一波动传导至国内,医院核磁共振仪的液氦补给成本由3.9万美元跃升至6万美元,大量基层医疗机构被迫暂停设备运行,患者候检时间大幅延长,部分复杂疾病的诊断进程因此延误近半个月。
中国科学院下属量子物理实验室尝试以氢气替代氦气维持实验条件,结果实验失败率飙升六成,原本临近突破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项目陷入停滞;国内领先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也未能幸免,因冷却气体短缺造成产线延期交付,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美元。
![]()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自2010年起便悄然调整国家战略,逐步缩减氦气出口规模,将更多自有资源留存国内使用。
2018年其国家库存完成清仓处置后,国际市场上氦气单价一度涨至原有水平的四倍以上,凸显出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强大影响力。
相较之下,中国的处境更为严峻——多年来本土产量始终未突破总量一成,2023年全国自产仅为350万立方米,面对高达2618万立方米的年度总需求,对外依存度持续锁定在95%高位。
![]()
为降低对美依赖,中国转向卡塔尔寻求合作,目前该国已占据我国氦气进口总量的半壁江山,预计到2025年供应占比将攀升至53%。
但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卡塔尔的提纯工艺与核心装备均源自美国技术体系,一旦中美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美方可在关键技术环节实施封锁,进而影响我国稳定获取。
所幸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及时投产,待2025年第三条生产线全面达产后,每年可向中国输送600万立方米高纯氦气,占进口总量比重可达43%。
叠加与阿尔及利亚等新兴供应方建立贸易联系,我国氦气进口渠道正逐步走向多样化布局。
![]()
中国破局“组合拳”
然而,中国深知将战略命脉寄托于他国终非长久之计。地质勘探队伍深入西北荒漠、穿越黄土高原,在广袤国土中系统排查氦气富集迹象,终于在2025年迎来重大突破。
新一轮矿产调查新增氦气地质储量达40.7亿立方米,苏里格、涪陵等六个大型气田单体储量均突破2亿立方米,青海阳气田被确认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特大型富氦气区。
尤为振奋的是,陕西渭南首次发现“独立氦气藏”,颠覆了以往认为氦气只能伴生于天然气田的传统理论,为自主开发开辟全新方向。
![]()
科技攻关同样取得决定性进展。过去,提取高纯氦所需的20K以下深低温制冷设备长期由美国企业垄断,并被列入严格出口管制清单。
我国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历经多年攻坚,创新提出“闪蒸汽提氦法”,成功从天然气加工废料中分离出高纯度氦气。
宁夏盐池建设的BOG提氦装置每小时可产出40升液氦,国内首套基于液化天然气闪蒸汽的低温提氦系统实现全流程贯通,推动液氦产品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标志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实现完全国产化。
![]()
当前,我国氦气提纯技术呈现多路径并进态势。
中国石化重庆LNG工厂采用膜法分离技术,能将尾气中微量氦气提纯至99.999%;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发的变压吸附耦合膜分离工艺,可从浓度低至0.008%的混合气体中提取出纯度达99.9999%的氦气;Vacree科技进一步将极限推高至99.99997%,达到国际顶尖水准。
产能方面亦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氦气总生产能力已突破1000万立方米大关,随着2025年陕西、山西新建的四套液化装置陆续投运,国产供应比例有望由12%提升至18%。
![]()
存储体系建设同样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建成全球首座埋深达4500米的咸水层储氦库,具备年调节1.2亿立方米氦气的能力,相当于满足全国六成消费需求的应急缓冲空间。
行业头部企业同步推出“氦气银行”机制,通过签订长期协议锁定货源,目前已实现60%合约覆盖率,显著增强抗价格波动与断供风险能力。
中科院研发成功的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技术,则彻底改变科研领域对液氦的刚性依赖,同时规避了氢气替代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
![]()
氦气自由离我们还有多远?
全球供应版图的演变也为我国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卡塔尔Helium3扩产项目将于2026年正式上线,伊朗在2025年启动首个氦气试点工程,南非弗吉尼亚气田已投入商业运行,多个新进入者的加入正推动全球氦气供给结构趋向多元。
与此同时,中国已打通中亚管道输氦通道,2025年1月至4月期间从中亚地区进口量同比增长47%,成为华东区域稳定补给的重要来源。
![]()
尽管挑战依旧不容忽视,预计至2028年我国氦气进口依赖度仍将维持在60%左右,欧盟拟推行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或将使欧洲进口成本额外增加7%-9%。
不过,随着氦气回收技术加速商业化落地,半导体制造环节的氦气回收利用率已达30%,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深度参与电子级氦气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相关技术规范获IEC采纳,并在ISO框架内推动新增激光光谱检测方法,逐步赢得行业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
美国断供也不怕
回望曾经令人忧心的“若美国断供该如何应对”之问,如今答案已然清晰。
中国依托“进口多元化+本土勘探突破+核心技术自研+战略储备建设”的四位一体策略,已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络。
即便遭遇美国全面断供,仍可通过卡塔尔、俄罗斯等替代渠道保障基础供应,结合国内新探明的40.7亿立方米地质储量以及不断扩大的自主生产能力填补缺口。
辅以战略储备体系和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双重支撑,足以确保医疗诊断、前沿科研、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平稳运转不受冲击。
![]()
从进口依赖高达95%到稳步推进自主可控,中国在氦气领域的突围之路走得坚定而扎实。
这背后凝聚着地质队员跋涉戈壁的足迹,科研人员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攻坚,企业勇于探索的创新实践,更体现国家对战略性资源安全的深远布局。
实现氦气自由不仅意味着我国能在尖端科技领域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也将为稀土、锂、镓等其他关键资源的自主保障积累宝贵经验。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与全球格局深刻重塑,“卡脖子”困局终将成为过去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