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八届上海进博会
即将在11月5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是全球经贸的盛会,更成为中华非遗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本届进博会吸引155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在43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里,非遗技艺通过静态展陈、互动体验、科技融合等多元形式亮相,让全球目光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
新闻中心非遗客厅:海派技艺的沉浸式呈现
进博会新闻中心的“上海非遗客厅”堪称非遗展示核心阵地,汇聚上海各区技艺精华,形成“静态展品+动态演示+数字体验” 的立体场景。嘉定非遗在此占据重要席位:压金丝嵌宝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超创作的《红楼绿玉斗》尤为瞩目,这件以和田玉青玉雕琢的作品,借鉴唐宋海水纹设计,将《红楼梦》文化底蕴与 “海纳百川” 的城市精神融为一体。
![]()
互动体验区则安排了精准的时间轴:11月4日徐行草编传承人王勤现场教学,观众可亲手编织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草编作品;11月9日药斑布印染技艺登场,传统蓝白纹样与现代审美碰撞,让参与者直观感受“染缸里的魔法”。此外,顾绣《青绿山水》、松江刻漆《海纳百川》等48个项目的80件作品静态陈列,涵盖传统工艺精品、青年传承创新作及国潮文创获奖品三大类别。
数字技术为非遗注入新活力:VR设备全景呈现京剧、评弹等非遗表演,崇明鸟哨音频体验区可聆听候鸟鸣叫,扫描二维码便能解锁所有展品的高清细节与技艺故事。
![]()
地方特色展台:多省市非遗的跨界表达
各省交易团携特色非遗组团亮相,形成“一省一韵味”的文化景观。浙江“灵动浙江”展区以“时光织梦”“天工开物”等四大板块为纲,集中展示茶叶、丝绸、黄酒、木雕等60个老字号及非遗项目,将江南文脉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
![]()
内蒙古玉泉区的 “玉泉造物” 矩阵极具草原风情:蒙镶技艺以金银铜为基材打造的器皿饰品,尽显北疆金属工艺的粗犷精致;蒙古族皮艺与土默特皮画则还原多民族技艺交融史,搭配老绥元烧卖、昭君酸奶饼等非遗美食,形成味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山东展区聚焦“文化两创”,桃木雕刻体验与齐鲁名吃品鉴并行,让观众在动手实践中领略儒家文化浸润的手工艺精髓。
广西综合形象馆虽未披露具体非遗名录,但明确将 “老字号与非遗新品” 纳入 “桂品臻选” 板块,与 AI 翻译眼镜等科技产品同台,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
![]()
周边文化集群:非遗的生活化渗透
进博会主场馆周边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化身非遗体验的“第二现场”。“环球风情集市”的非遗专区由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顾绣的细腻针脚、面塑的传神造型、香道的清雅气韵在此集结,盘扣制作、植物拓染等互动项目前排起长队,参与者可将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带回家。
![]()
夜间的“小晨光影子剧场”更添韵味,传统皮影戏在灯光映照下演绎经典故事,与德国偶剧、英国剪刀舞等国际非遗项目在 “无国界剧场” 形成跨文化对话。值得关注的是,嘉定苏绣传承人阿紫在记者下榻酒店设置文创展台,200余件融入苏绣技艺的首饰、梳妆盒等日用品,通过“展示+销售”模式试水国际化市场,首场体验活动便引发中外记者热议。
结合时尚和传统风格,从第八届进博会的非遗矩阵已初露端倪,这些跨越地域的传统技艺,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通过进博会的“朋友圈”实现国际化传播,让非遗在开放交流中真正 “活起来”“火起来”。
本文为掌上非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