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的智慧:付费才是捡便宜,不要在鸡毛蒜皮上,耗尽宝贵脑力

分享至

我那冤种发小阿凯,上周干了件让我笑到拍桌的事:为了省 15 块钱的外卖会员费,他在三个社交平台蹲了两天 “免费代点”,加了八个广告圈子,被圈子塞了一堆 “减肥茶”“祛斑霜” 的垃圾链接,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个 “良心网友”,结果点完餐发现对方用的是 “满 20 减 5” 的优惠券,比自己直接买还贵了 3 块。

更绝的是,蹲代点的那两小时里,他老板在工作群 @了三次要报表,他全没看见,第二天被批了一顿,全勤奖没了,那可是 500 块。

事后他蹲在我家沙发上哀嚎:“我这到底是省了 15,还是亏了 515?” 我拍着他的肩说:“你亏的不止这些,还有你那两小时用来纠结‘代点靠不靠谱’‘优惠券能不能叠加’的脑力,那玩意儿可比钱金贵多了。”

这事儿像面镜子,照出了太多人的日常:我们总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精算到骨子里,为了省五块钱砍价半小时,为了找免费资源翻遍十个网页,为了纠结 “这件 T 恤要不要凑满减” 耗掉一晚上却从来没算过,这些被 “省小钱” 填满的时间和脑力,本可以用来做更值钱的事。

而李笑来那句 “付费才是捡便宜”,恰恰戳破了这个当代人最容易掉的认知陷阱:你以为的 “省钱”,其实是在拿最宝贵的 “认知带宽” 当废品卖。



一、“免费情结” 才是最大的消费陷阱:你捡的是芝麻,丢的是整座粮仓

当代人有个通病:一听到 “免费” 两个字,眼睛就发亮,仿佛那不是福利,是天上掉下来的金条。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世上最昂贵的东西,从来都标着 “免费” 的价签?

我之前为了学剪辑,犯过同样的傻。

当时觉得 “付费课程都是割韭菜”,非要找免费资源,在各种平台里转来转去,花了整整一下午,下了十几个 “零基础剪辑大礼包”,结果打开一看,不是缺斤少两的教程,就是三年前的旧版本软件,连界面都对不上。

好不容易找到个 “完整版”,还得先关注三个号,转发两条圈,等我终于把软件装上,教程看了十分钟,发现老师讲得颠三倒四,连 “关键帧” 是什么都没说清楚,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我已经浪费了 4 个小时,还搭进去了好心情。

最后没办法,咬咬牙花 99 块报了个入门课,老师用 20 分钟讲完了我一下午没搞懂的知识点,软件包、素材库直接发群里,连快捷键表格都整理好了。

我花 99 块,省了至少 10 个小时的 “找资源 + 试错” 时间,而这 10 个小时,我用来剪了两个短视频,赚了 300 块你看,付费不是花钱,是用小钱买别人已经整理好的 “时间结晶”,相当于直接跳过 “摸黑走路” 的阶段,踩着别人的肩膀往前走。

可为什么我们总对 “免费” 情有独钟?本质上是把 “成本” 和 “价格” 搞混了。

你以为免费的东西不用花钱,却忽略了它背后的 “隐性成本”:找资源的时间、甄别好坏的精力、学不会又得重来的挫败感这些成本加起来,远比付费的那点钱贵得多。

更可怕的是,免费资源往往带着 “钩子”。

你以为领个免费会员,结果要填身份证号、手机号;你以为看个免费电影,结果弹窗广告关都关不掉,一不小心点错就下载了难缠软件;你以为进个免费学习圈子,结果里面全是广告,天天发 “998 加盟月入过万” 的垃圾信息。

这些 “免费” 的背后,要么是收割你的注意力,要么是窃取你的信息,要么是给你下消费陷阱,你看似占了便宜,其实早就成了别人的 “韭菜”。

李笑来戳破的就是这点:“免费的本质是‘你成为了产品’”。



当你在为 “省 10 块钱” 沾沾自喜时,你已经把自己的时间、注意力、甚至个人信息,打包卖给了别人,而这些东西,一旦被消耗,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相比之下,付费反而像是 “买赎金” 花一点钱,把自己从 “免费陷阱” 里赎出来,把时间和脑力留给更重要的事,这才是真的 “捡便宜”。

二、“鸡毛蒜皮耗脑力”:你纠结的不是钱,是你这辈子的 “认知天花板”

我见过最离谱的 “省小钱” 操作,是我前同事小林:

每天中午点外卖,她能花 20 分钟纠结 “这家满 30 减 15,那家满 40 减 20,到底哪个更划算”,算完价格算配送费,算完配送费算餐具费,最后好不容易下单了,又嫌 “凑单的小菜不好吃”,退单重下等她终于吃上饭,午休时间已经剩 10 分钟,下午上班困得直点头,工作出错被领导骂,绩效扣了 500 块。

你说她是为了省钱吗?其实她一个月工资 8000,根本不差那几块钱。

她真正在耗的,是自己的 “认知带宽”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认知资源有限性”,意思是每个人的脑力就像手机电量,你在小事上用得越多,在大事上剩下的就越少。

小林把大量的脑力花在 “外卖满减”“凑单划算” 上,等到面对 “项目方案怎么写”“客户怎么沟通” 这些真正能提升自己的事时,早就 “电量耗尽”,只能应付了事。

这就是李笑来所说的 “不要在鸡毛蒜皮上耗尽最宝贵的脑力” 的核心:你的脑力,是用来 “破局” 的,不是用来 “算小账” 的

你纠结 “这件衣服要不要等双十一买”,就没时间想 “怎么提升自己,让下个月工资多涨两千”。

你纠结 “今天要不要自己做饭省 20 块”,就没精力研究 “怎么拓展副业,让收入翻一倍”。

你纠结 “这个会员要不要找朋友拼单”,就没心思琢磨 “怎么把专业技能练精,让自己更不可替代”

你以为你在 “精打细算”,其实是在 “自我消耗”,把自己困在 “小钱” 的陷阱里,永远爬不到更高的层次。

更可怕的是,长期在鸡毛蒜皮上耗脑力,会让你养成 “短视” 的思维。

你会习惯盯着眼前的 “小利益”,看不到长远的 “大机会”。

比如有人为了省 5 块钱的地铁票,每天早起半小时挤公交,结果上班迟到,全勤奖没了;有人为了省 10 块钱的停车费,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结果下雨淋感冒,医药费花了 200;有人为了省 20 块的快递费,非要凑满减,结果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最后堆在角落落灰这些人不是 “穷”,是 “思维穷”,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 “斤斤计较” 的算盘,却从来没算过,这把算盘,早就把自己的未来算没了。

李笑来的智慧,其实是让我们学会 “给脑力减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