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一次国际论坛上,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给了外界一个不小的“惊喜”——他预测印度未来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中国。
![]()
这个判断一说出口,立刻在各国政经圈掀起不小波澜。
很多人把这句话当作风向标,也有人泼了冷水,觉得这话讲得有点早。印度真的能凭借“年轻人多”这一个优势,撼动中国几十年打下的经济基础?
年轻人多是好事,但能不能用好,得看本事
李显龙的预测,其实是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的:人口结构。
他看中的,是印度目前还在享受人口红利的阶段。年轻人多,干活的人多,理论上经济就更容易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劳动人口的比例在慢慢下降。按这个逻辑,印度似乎确实有跑在前面的潜力。
![]()
不过,潜力归潜力,要真想把人变成生产力,可不是靠嘴说说就能成的。
年轻人再多,如果没有工作岗位,没有技能培训,没有产业支撑,那也只能闲着。说得不好听点,那就是人不少,机会不多。
印度目前的就业结构,一眼看上去问题不小。大量劳动力仍在农业领域打转,但农业本身的经济产出并不高。
也就是说,辛苦干活的人不少,可真正能带来高附加值的产业还没跟上来。这就像是大锅里炖了很多好食材,可火候和调料都没准备好,最后味道很难令人满意。
年轻人要想进入现代工业、科技、数字经济这些领域,必须得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备。
![]()
但现实中,印度很多年轻人连基本的教育资源都难以保证,更别提接受系统培训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别的国家的年轻人已经在研发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时,有些地方还在解决最基础的读写问题,这种差距不是靠“年轻”两个字就能弥补的。
所以说,年轻人多确实是个优势,但这个优势如果没有匹配的制度、产业和教育体系配合,很容易变成一种负担。
发展节奏不一样,不代表终点一样远
印度经济这些年确实有不少亮点,尤其是在数字化方面,走得挺快。像手机支付、数字身份系统、远程服务等领域,印度的确探索出一套自己的路子。
![]()
很多人也因此觉得,印度可能会跳过传统工业化阶段,直接迈进数字经济时代,这样不仅节省成本,还能实现“弯道超车”。
听起来确实挺美,但问题在于,经济发展的底子不是靠“跳”能跳过去的。中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经过长时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布局和技术积累一步步打出来的。
从上世纪的出口加工区,到今天的智能制造和高端服务业,中国的发展节奏虽然慢热,但一旦稳住了,就开始发力。
印度这边,虽然看起来数字化跑得挺快,但制造业却一直没能站稳脚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光靠服务业和数字平台,很难支撑起一个庞大国家的经济长期增长。
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的当下,那些能稳定供货、控制成本、保障效率的国家,才更有吸引力。
![]()
更现实的一点是,印度的基础设施短板仍然比较明显。不论是交通运输、电力供应,还是物流效率,和中国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工厂建起来了,但货运出去困难,或者电力供应不稳定,那企业自然要三思而后行。
所以,虽然印度和中国的发展路径不同,不能简单去比快慢,但从当前的经济结构来看,中国的“底盘”更稳,发展节奏更成熟,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印度要想追上中国,不仅要快,还得稳。
要想追得上,制度和环境得跟上
把经济发展比作一场长跑,不仅要看起跑速度,还要看鞋合不合脚,路顺不顺。印度的制度环境、政策执行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决定了它能不能把人口优势转化成经济成果。
![]()
根据全球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印度在营商环境方面虽然有提升,但还远远不够。很多外资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后,常常会遇到地方政策不一致、审批流程复杂、法律执行难等问题。
这就像是你准备开店,结果租房、申请执照、搞水电都卡脖子,谁还愿意来投资?
印度有一些世界知名的理工院校,像IIT这样的学校确实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但问题在于,这些学校能服务的人群实在太有限。
大多数普通年轻人,能接受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培训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这样一来,想靠“全民高素质”来推动高质量发展,难度就很大。
在全球供应链调整的背景下,各国都在争抢制造业回流和外资布局的机会。
![]()
印度虽然提出了不少鼓励外资的政策,但真正落地的效果还有限。反倒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凭借更灵活的政策、更稳定的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
这场“招商比拼”,拼的不只是政策文件,更是执行力和稳定性。
也就是说,印度要想把人口红利变成经济增长的引擎,光靠人数还不够。制度要稳,政策要准,执行要快,外部协调要强。这些事儿一桩桩、一件件,都得靠时间去磨,靠实践去检验。
预测归预测,现实怎么走还是得看步子稳不稳
李显龙的预测,并非毫无根据。他提出印度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经济总量超过中国,其实是一种战略视角下的观察。
![]()
站在国际角度看,每个国家的潜力值都有变化的可能。
印度确实具备某些方面的优势,比如年轻人口、服务业基础,还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它的“加分项”。
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从来不是靠某一项优势定胜负。一个国家要长期发展,得靠全方位的配合。从教育体系、基础设施、法律制度,再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社会稳定,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中国几十年来能够稳定前行,靠的是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是对产业链的持续投入,是在困难中不松劲、不乱阵脚的韧性。
![]()
这些看起来平常,却是最能撑起一个国家经济体量的“定海神针”。
对中国来说,李显龙的这番话不必太过解读,也不需要急于反击。重要的是看清自身的优势和短板,继续稳扎稳打,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现在已经从“人多”向“人强”转型,靠的是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种发展方式,决定了中国不会轻易被超越。
当然,印度的发展也值得关注。它是亚洲的重要力量,也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一部分。
中印之间有合作空间,也存在竞争关系,这都是正常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谁能不断优化自己,谁就能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站得更久、走得更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