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辆停在停车场的车,每月吞掉我一半工资
“刚发的 5000 块工资,转完 2300 车贷,再扣掉 800 油钱、300 停车费,手里只剩 1600 块。” 这是我过去 3 年每个月的固定 “心痛时刻”。
前两年在市区上班,看着同事都开车通勤,我咬咬牙办了分期 —— 首付 5 万,3 年车贷每月 2300,想着 “有车方便,也算有个代步工具”。可谁能想到,这车买完没两年,我回了县城生活,它直接成了 “烫手山芋”:县城常住人口才十几万,从城东打车到城西只要五六块,骑电动车 10 分钟能到任何角落,我那辆油车往停车场一停,就是大半个月。
![]()
但更闹心的是,就算不开,每月 300 块停车费得交,每年 4000 多的保险得续,偶尔还要花几百块做保养。更别说车子从落地那天起就开始贬值,当初 12 万买的车,现在想卖,顶多能拿回 5 万。
有人问我:“既然不用,为啥不卖掉?” 我只能苦笑 —— 偶尔回农村老家,拖家带口的,没车确实不方便。可留着它,就像背着个 “隐形包袱”,每个月固定花钱,还看不到一点 “用处”。
其实不止我,身边越来越多打工人陷入了这样的 “用车困境”:买车时想着 “方便、有面子”,买完才发现,养车比买车难,弃车比留车更亏。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打工人到底该不该买车?那些为了 “撑面子” 买车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一、我的 “买车血泪史”:从 “通勤自由” 到 “养车枷锁”
现在回头看,当初决定分期买车,完全是 “头脑一热”。
那时候在市区上班,每天挤地铁要转 3 趟,遇上早高峰,光等车就要 20 分钟。有次下雨天,我抱着电脑挤地铁,被人撞得差点摔了,回家就跟家人说:“我要买车,再也不想挤地铁了。”
销售说 “分期很划算,每月才 2300,比房租还低”,我一算,月薪 5000,除去车贷还剩 2700,省着点花应该够。可真正开始养车,我才知道自己太天真了。
![]()
首先是油钱。我每天通勤来回 30 公里,加 92 号油,每升 8 块多,一个月下来油费至少 800 块。然后是停车费,公司楼下停车场 hourly 10 块,按月租要 300,小区停车又要 200,光停车费就 500。再加上每月一次的洗车费 30,偶尔的违章罚款,还有每年 4000 多的保险 —— 算下来,每月养车成本至少 3400,占了我工资的近 70%!
以前没买车时,我每月能存 1500,偶尔还能跟朋友聚餐、买新衣服。买车后,我几乎不敢乱花钱,早餐从 10 块的豆浆油条,换成 5 块的包子;衣服只敢买打折的,聚餐能推就推。有次妈妈生病想让我陪她去医院,我都因为要省油钱,提议坐公交 —— 现在想起来,特别愧疚。
更让我无奈的是,去年我回了县城工作,这车彻底 “没用武之地” 了。县城里路不宽,停车位少,有时候去菜市场买个菜,找车位要 20 分钟,还不如骑电动车方便。有次我开车去超市,停了 1 小时,花了 10 块停车费,买的菜才 8 块钱 —— 当时我站在停车场,看着自己的车,真想把它 “扔” 了。
![]()
可真要卖,又舍不得:一是亏太多,12 万买的车,现在卖 5 万,相当于 3 年白扔了 7 万;二是偶尔回农村老家,要带老人孩子、买礼品,打车不方便,网约车也很少去村里。就这么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车成了我最尴尬的 “累赘”。
二、“车子可以不开,但不能没有”:面子消费的代价,比你想的更重
在纠结 “卖不卖车” 的时候,我发现身边有不少人跟我一样,甚至比我更 “离谱”—— 他们买车,根本不是为了开,而是为了 “撑面子”。
我表哥就是这样。他在外地工厂打工,每月工资 6000,租的房子离工厂走路只要 10 分钟,平时根本用不上车。可去年过年,他非要分期买辆 15 万的 SUV,理由是 “村里有人开豪车回来,我不买辆车,会被人看不起”。
结果呢?车子买完,除了过年开回村,平时都停在工厂附近的停车场,每月要交 200 块停车费。表哥每个月要还 3500 的车贷,剩下的 2500 要付房租、吃饭,连给孩子买奶粉都要跟我借。有次我问他:“这车对你来说没用,为啥不卖掉?” 他说:“不行啊,今年过年还要开回去,要是没车,村里人该说我在外面混得不好了。”
![]()
其实像表哥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农村和小县城,“买车 = 有面子” 的观念特别深。有人常年在外地打工,车子放在老家车库落灰,每年还要花上万块养车;有人明明能全款买 10 万的车,非要分期买 20 万的,就为了开回村时 “让人高看一眼”。
可他们没算过一笔账:一辆 15 万的车,分期 3 年,每月车贷 3500,3 年就是 12.6 万,加上每年 5000 的保险、2000 的保养、1000 的停车费,3 年下来总支出至少 16.5 万 —— 这对月薪几千的打工人来说,相当于两三年的存款。
更讽刺的是,现在大家都不傻。你是真有钱还是 “打肿脸充胖子”,村里人一看就知道:你平时在外地打工,连房租都要省,突然开辆好车回村,谁会信你 “混得好”?反而会背后议论:“他那车肯定是分期买的,每月还车贷都要愁死了。”
为了一句 “面子”,把自己逼得紧巴巴,甚至影响家人的生活质量,真的值得吗?我觉得不值。车子本来是代步工具,要是成了 “面子的枷锁”,反而会拖累自己的生活。
三、打工人买车避坑指南:刚需才是硬标准,别让 “负担” 代替 “方便”
其实买车本身没错,错的是 “盲目买车”—— 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刚需,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要么被 “面子” 绑架,要么被 “分期划算” 的话术忽悠,最后把车变成了 “累赘”。
作为一个 “踩过坑” 的人,我总结了 3 个 “打工人买车避坑要点”,希望能帮大家理性判断:
1. 先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车吗?”
判断 “刚需” 的标准很简单:
- 通勤:如果每天通勤距离超过 10 公里,公共交通不方便(比如要转 3 趟车、末班车太早),那买车可能是刚需;如果通勤 5 公里内,骑电动车或打车更方便,就别买。
 - 生活场景:如果经常要带家人出门、去农村老家、拉大件物品,那车能派上用场;如果只是偶尔出门,打车或租车更划算(租车每天才 100 多,比养车便宜多了)。
 - 居住环境:在市区停车难、停车贵,优先选公共交通;在县城或农村,停车方便、出行需求多,再考虑买车。
 
像我在县城生活,通勤 3 公里,平时买菜、逛街骑电动车就行,只有回农村老家才需要车 —— 这种情况,其实租辆车比自己买车更划算,每年租 2-3 次,也就几百块,比每月花 300 停车费、每年花 4000 保险强多了。
2. 能全款就别分期,别被 “低月供” 忽悠
很多销售会说:“分期每月才花 2000,比你每月存 2000 轻松多了。” 但你要知道,分期是 “提前花钱”,而且有利息(就算免息,也可能有手续费)。
比如一辆 12 万的车,全款买只要 12 万;分期 3 年,就算免息,每月还 3333,3 年下来还是 12 万,但你要承担 “未来 3 年每月固定支出 3333” 的压力 —— 万一你失业了、工资降了,这笔钱就成了 “负担”。
更别说有些分期有利息,比如年利率 5%,12 万的车,3 年利息就要 1.8 万,总支出变成 13.8 万 —— 这 1.8 万,存起来不香吗?
所以如果不是特别紧急,建议先存钱,等能全款买的时候再买。就算分期,也要算清楚总利息,尽量缩短分期年限,减少支出。
3. 别追求 “面子车”,实用才是王道
买车不是买 “奢侈品”,没必要追求 “大品牌、高配置”。比如你只是代步,10 万的国产轿车就够了,没必要花 20 万买合资 SUV;你平时就 1 个人开车,没必要买 7 座车,油耗高还不好停车。
我表哥当初要是买辆 8 万的国产轿车,全款就能拿下,不用分期,也不用每月还 3500 车贷,更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可他非要为了 “面子” 买 15 万的 SUV,最后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
记住:车子是给你用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实用、省油、好保养,才是打工人买车的 “核心需求”。
四、结语:别让 “代步工具”,变成生活的 “累赘”
写完这篇推文的时候,我又去停车场看了看我的车 —— 车衣上落了层灰,轮胎也有点瘪了。我摸了摸车门,突然想通了:等下次回完老家,就把它卖掉。
虽然会亏点钱,但总比每月白交停车费、看着它贬值强。省下的钱,我可以给妈妈买件新衣服,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或者存起来,等将来真的需要车的时候,再全款买辆更实用的。
其实打工人的生活,已经够不容易了。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加班加点、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没必要花在 “没必要的面子” 上,更没必要让 “代步工具” 变成 “生活累赘”。
最后想跟大家说:买车也好,消费也罢,理性永远比 “冲动” 重要。别被别人的眼光绑架,别被销售的话术忽悠,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做选择,才能让生活更轻松。
#互动话题# 你身边有 “买车只为撑面子” 的人吗?如果是你,会卖掉 “鸡肋车” 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点赞过 500,下次跟大家分享 “县城生活,电动车比汽车香在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