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的版图中,标准化场内交易如同车水马龙的主干道,而场外市场则似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承载着更为复杂多元的资产配置需求。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牟国洪,正以场外询价交易为支点,撬动资产管理行业的专业化转型。在他看来,这场静悄悄的变革,不仅关乎交易模式的创新,更在于重构资产价值发现的逻辑,让专业能力真正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动能。
从“规模导向”到“价值深耕”:询价交易的破局意义
传统资产管理行业常陷入“规模竞赛”的窠臼,标准化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压缩了利润空间,也难以满足实体企业个性化的风险缓释需求。牟国洪敏锐意识到,场外询价交易的独特价值正在于“非标”二字——它不是简单的交易场所迁移,而是通过一对一协商、定制化条款设计,将分散的、沉睡的存量资产唤醒。
“每一笔场外询价都是一次深度尽调。”牟国洪在内部会议上多次强调。不同于场内交易对公开信息的依赖,场外市场要求从业者对资产底层逻辑、现金流稳定性乃至企业经营生态有穿透式理解。中原资产曾为某区域房企设计不良资产包转让方案,通过场外询价机制,联合多家机构对资产进行分层估值,最终以“债转股+未来收益权回购”的结构化条款达成交易,既化解了企业短期流动性压力,也为投资方锁定了长期回报。这种“量体裁衣”的服务,正是场外询价交易专业性的生动注脚。
![]()
专业能力的三重维度:定价、风控与生态
在牟国洪眼中,场外询价交易的专业赋能绝非单点突破,而是构建“定价能力—风控体系—生态协同”的三维能力矩阵。
定价是场外交易的生命线。面对缺乏活跃市场的资产,中原资产搭建起“宏观周期+行业景气+资产特性”的定价模型,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专家经验,动态调整估值参数。例如在地方政府专项债承销中,团队不仅考量财政收支状况,更深入分析项目现金流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匹配度,实现风险与收益的精准平衡。
风控则是专业能力的底线。场外交易的个性化特征意味着更高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中原资产通过“穿透式尽调+分级授权决策+存续期动态监控”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将风险控制嵌入交易各环节。牟国洪要求团队“把每一笔交易都当作风险案例来审视”,这种审慎态度让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中保持了资产质量的稳定。
生态协同是专业能力的延伸。场外市场的参与者涵盖银行、券商、保险、实体企业等多元主体,中原资产主动搭建“资金—资产—服务”的对接平台,通过联合投资、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多种形式,打破机构间的壁垒。牟国洪提出“以专业链接价值”的理念,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合作共赢模式,让专业能力在生态互动中产生乘数效应。
![]()
赋能行业未来:从“资产管理者”到“价值发现者”
当被问及场外询价交易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意义时,牟国洪认为,它正在推动行业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创造价值”转型。传统资管业务更多是产品的销售者,而场外询价交易要求机构成为资产的深度挖掘者和价值的重塑者。
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更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深层需求。在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盘活存量资产等领域,场外询价交易正以其灵活性和专业性,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牟国洪举例,公司通过场外交易为某制造业企业重组应收账款,将零散债权整合打包后对接保险资金,既解决了企业的流动性难题,也为保险资金提供了优质投资标的,实现了多方共赢。
“资产管理的本质是信任,而专业是信任的基石。”牟国洪的这句话,或许正是场外询价交易赋能行业的核心逻辑。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唯有以专业能力深耕价值,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才能在资产管理的新篇章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中原资产的实践,无疑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当专业成为习惯,当赋能融入基因,场外询价交易必将成为驱动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
本稿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在参与投资前,请务必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和风险,做出理性决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