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约车行业的种种乱象司机收益问题等,有关部门的约谈提醒可谓接连不断,广西等地已就抽佣规则不合理、运价被不合理压低等问题约谈多家网约车平台,要求平台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价格透明。柳州的市场监管部门更是明确要求,严禁平台以“一口价低于成本价”进行宣传或通过“特惠单强制派单”进行恶性竞争,所有促销活动需提前报备,以确保运价能覆盖司机的基本成本。
![]()
然而许多司机师傅们却感觉,实际的运营体验并未得到真正改善,抽成过高的抱怨依然不绝于耳。而“转单”、“卖单”、“切单” 等行业内幕,逐渐成为司机们口中最常提及的痛点。
![]()
所谓“切单”,听起来是平台为优化服务所做的订单干预,即当系统检测到更近的司机时,会重新派单。但司机们的实际感受却大相径庭。一位深圳司机曾分享他的经历:一个从宝安机场到坪山、预计车费约200元的大单,在他准备前往接驾时,系统却突然显示“乘客取消订单”。
而几乎同时,他在另一个平台上看到了一个起点、终点及预估费用都完全相同的订单。这种“巧合”并非个例,在司机接到某些大单后,平台有时会将订单转移给附近空闲的车辆,并且司机最终获得的车费远低于正常接单的费用。
平台通常会解释,这是基于海量订单和算法自动执行的结果,初衷是为了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然而,这种操作的另一面是,一些平台会将“大单”以更低的价格转卖给其他平台。乘客支付的费用并未减少,平台却在转卖过程中通过接口赚取了更高的差价或抽成,而司机和乘客的合法权益往往在这一过程中被忽视。
“切单”行为的影响远不止于司机的收入。当司机在到达目的后,和乘客已经接头后却发现订单已经被切走。大部分司机会铤而走险要求乘客关闭线上订单进行线下支付,这实际上让乘客变相搭乘了脱离平台监管的“黑车”,无法获得有效的行程安全保障。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因订单信息与实际车辆不符,保险理赔也可能出现纠纷。
面对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例如,
在监管手段上,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深圳开展了区块链存证试点,让每单的派单和取消记录都无法篡改,从而从技术上防范“切单”。杭州要求平台开放派单逻辑接口以接受第三方监管,成都则强制平台明确公示派单规则,不再使用模糊的“第三方来源”表述。北京则从平台抽成中拿出3%,设立司机保障基金,为遭遇异常取消订单的司机提供补偿渠道。
尽管如此,网约车行业的深度调整依然在路上。有观点指出,平台切单等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失衡。当运力过剩,行业陷入“低价-低质-更低价”的恶性循环时,一些平台便可能采取违规操作来维持收益。因此,未来的出路在于实现市场规模与行业价值的动态平衡,这需要监管部门、平台企业乃至社会公众的协同努力,共同推动网约车行业从昔日的“规模竞赛”走向更健康的“价值竞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