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
“三新”建设将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与思维定式作为关键重点,在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实践等维度,系统性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路径与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学生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邵香云 张建新 栗雅婷
推进“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变革、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迈向现代化的关键突破方向。南开大学立足学科底蕴与办学特色,在“四新”框架下,精准聚焦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三新”重点领域,正式发布并落地实施《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规划》《南开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积极开展以“三新”建设为主线的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近日,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围绕“新在何处”核心问题,解析这座综合性研究型高校以“三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之路。
向新而行 开创未来
《瞭望》:南开大学此次系统升级“三新”建设,在契合国家发展与时代需求上有怎样的深层考量?
陈雨露:南开大学升级推进“三新”建设,积极致力于躬行时代之“新”。这一布局的谋划与推进,既源于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带来的外部挑战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赓续了百年学府“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办学传统,更彰显了南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
“三新”建设是破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割裂、学科建设与战略需求错位等关键难题的重要举措。新文科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力争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新工科着力聚焦大国博弈核心赛道,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竞争力基础;新医科着力激发医疗健康创新潜能,力争加快探索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从总体上来看,南开大学“三新”建设紧扣时代脉搏,不仅高度契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而且积极回应国内外发展变革的需求,对于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在升级推进“三新”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践行思想之“新”。学校全面深化“三新”建设,其本质是以“思想之新”引领教育创新发展的深刻实践,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以思想伟力激活教育改革动能的系统工程,更是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文化自信自强时代命题、践行高校使命担当的生动诠释。学校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三新”建设的主题主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融合。
新文科领域,强化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服务文化自信自强;新工科领域,重构课程体系、凝练科研方向,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融入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未来科技与产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助力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新医科领域,强化医学伦理与社会责任教育,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使医学创新始终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
南开大学以“思想之新”统领“三新”建设,既把握了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又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为高校通过理论武装赋能学科改革、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可借鉴的“南开经验”。
以范式之新强化建设动能
《瞭望》:南开大学系统升级“三新”建设,在发展范式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
陈雨露:南开大学在升级推进“三新”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突破范式之“新”为关键着力点。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回应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为根本导向,重点聚焦交叉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实践教育创新、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培育四大核心维度,力争实现“育人提质、学科提级、服务提效”的三维突破。
一是强化交叉融合。“三新”建设将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与思维定式作为关键重点,在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实践等维度,系统性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路径与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学生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校重点打造PPE实验班(哲学—政治学—经济学)、FAS项目班(非通用语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FSE项目班(关键语种与理工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信息安全—法学等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以及数字经济、涉外法治、金融科技、网络与新媒体、数据资源与数据智能、数字社会治理等新文科专业,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深度融合;依托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加快新物质创造和认知科学等交叉学科群建设,同时积极构建校级新工科课程平台,鼓励建设跨学院、校企结合的学科交叉课程群,打造新工科微领域、微学科;建设医工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打造“医科+”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学科培育增长点。这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叉融合,正是南开“三新”建设的鲜明亮点与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当前,数智技术从“教”与“学”双向重塑教育新形态、构建育人新范式。“三新”建设将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做好“AI教育教学篇”“AI技术设施篇”“AI管理服务篇”三大篇章为核心支撑,通过持续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双轮牵引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层递进的“AI+”课程体系(185门课程)、超前布局分学科分专业的知识体系大模型建设、打造产教融合全方位平台、探索AI赋能智慧学习模式建设等重要举措,着力优化学科专业新布局、构筑人才培养新生态、拓展产教研融合新边界、打造智慧校园建设新典范。这种深度赋能将成为“三新”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是强化实践教育。“三新”建设积极弘扬“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宗旨,以实践育人为重要路径,推动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例如,新文科依托遍布全国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等平台,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培养,构建“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双轮驱动的项目制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文科“脱虚向实”,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到一线;新工科以卓越工程师学院为突破点,立足“基础研究+工程实践”导向,构建“以产定教的项目驱动、以教促产的科研攻关、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三重模式,着力培育卓越工程人才;新医科充分依托附属医院资源,将临床实战历练、科研成果转化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有效推动医学理论知识向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向创新应用成果的转化。
四是强化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培养。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在“三新”建设中高度重视国际视野拓展。例如,一方面完善国际前沿小学期运行机制,持续做强“全球南开”暑期云课堂与拔尖学生“成长伙伴”暑期学校,同步推出若干学科、专业领域定制化国际项目,着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力、传播能力和即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实施海外学习赋能计划及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举办“全球公能”国际组织青年人才训练营、推送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强化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等举措,为深化学生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培养、提升其综合素养提供强劲支撑。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污染物研究团队开展微塑料植物模拟暴露实验(2025 年 4 月 9 日摄) 宗琪琪摄
以特色之新升级建设格局
《瞭望》:南开大学“三新”建设有何特色?
陈雨露:南开大学在推进“三新”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塑造特色之“新”。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以多学科发展优势为基础,紧扣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三新”重点领域,着力形成特色鲜明、各展所长的发展形态。
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以着力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以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重要抓手,形成以“新模式、新体系、新形态、新活力”为引领的新文科建设南开路径。
一是直面“文科教育创新不足”的问题,学校以“主修精简夯基+辅修交叉促融”为核心,全面升级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为打破传统文科育人框架,首次明确试点将辅修专业修读纳入毕业基本要求,并对课程体系开展系统性重构:以“思政基础”“文理基础”“数智基础”三大模块为核心,搭建文科学生通识教育基础框架。从总体布局看,主修专业聚焦核心课程建设,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专业选修课学分与辅修学分的获取,学生可结合个人志趣与未来规划自主选修适配课程。通过在“主修+辅修”层面构建“文+文”“文+理”“文+工”“文+医”等多元交叉培养路径,切实提升学生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破解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是聚焦提升文科生知识宽度与就业竞争力,学校将重点打造系列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特色微专业,同时以超常规举措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深耕“拔尖—复合—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横向覆盖多学科交叉、纵向贯通本硕博阶段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以此切实打破文科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限,精准强化实战能力培养,显著提升文科生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方向的适配度。
三是面对社会上存在文科“学科成长空间有限”的观点,学校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牵引推动文科内涵式创新发展,以有组织科研为纽带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声音传播与国际话语权提升,推动文科研究范式转型与原创成果产出,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教材和经典教材,实现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
南开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其核心亮点在于始终坚持“以理强工”的特色路径,并以卓越工程师学院为核心示范平台,统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模式革新、科研协同赋能的系统性与集成性改革,聚力打造彰显南开特质的“新工科”建设高地,为我国高等教育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南开方案”。
一是学校精准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靶向发力“新工科”专业布局,积极增设与国家急需学科领域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度契合的“新工科”学科专业,全力实现教育内容与前沿技术、行业需求精准匹配。截至目前,南开大学已在工学门类下布局建设一级学科10个、专业学位类别6个、工学本科专业18个,覆盖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生物与医药、营养与健康等前沿方向,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新工科”专业体系。
二是学校将依托雄厚的理科基础优势助力新工科跨越式发展,强化理科在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科学问题上的探索力度,聚焦新能源电池、计算机视觉、低空技术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控制等新兴领域,推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深度融合、形成“研用贯通”的创新链条,加速产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重大成果,逐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为新工科建设筑牢根基。
三是学校将加速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培养基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改革突破口、以育人模式重构为发展内核,着力推动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双向赋能、打造产教互促协同模式,重点面向新材料、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战略领域,精准锚定产业发展需求,定向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通过系统推进上述改革举措,力争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与卓越品牌。
南开大学统筹推进新医科建设,最鲜明的特征在于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独特优势,构建大医学发展框架,探索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之新”——以“医工理文交叉破界、医教研产协同融通”为核心,突破传统医学教育“学科壁垒固化、资源联动不足”的局限,构建起适配国家需求、契合医学发展规律的现代化医学教育新生态。
一方面,从“专业布局”与“科研转化”两端发力,以“医工交叉破界”激活创新动能。建设智能医学工程、眼视光医学、临床药学等新兴专业,打造“医学+X”的交叉学科群。瞄准新一代脑机接口、器官移植细胞疗法等前沿赛道,聚焦精准医学、再生医学、脑科学与智能医学、眼视光医学等关键技术领域,推动突破性创新。聚焦破解“单点突破”的瓶颈,创新“临床需求定位—学科交叉研发—循证验证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机制,让医学创新更具时代动能。
另一方面,以“医教研产协同”塑造体系优势,充分发挥直属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平台作用,打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与临床实践的壁垒,真正实现医学教育与医疗服务、科研创新的协同共进。通过前瞻性布局,不仅要在交叉融合中孕育新兴学科和科研突破,而且要在实践探索中形成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面向未来,南开大学将持续深化这一路径,为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坚实的“南开方案”。
目前,南开大学正以项目落地为关键抓手,同步搭建“顶层统筹、中间联动、基层落实”的三级组织机制,全力推动“三新”建设从蓝图转化为实效。学校将以“三新”建设系统升级为深化改革契机,全面撬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力争为更好服务强国建设贡献更强南开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