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3日讯小琪(化名)母亲曾为她陪读,在其考上重点初中后租房、精心照料生活。起初小琪成绩不错,但初三后叛逆行为明显。她手机不离手,吃饭、写作业时都玩,甚至凌晨躲在被窝看视频。母亲好言相劝,她要么关门、戴耳机无视,要么怼“你又不懂”“别烦我”。母亲收她手机,她两天不说话,眼神如看仇人。还指责母亲说“为我好”是道德绑架,甚至说“我恨死你了”。这让母亲既伤心又困惑,不解自己的付出为何换来孩子的抵触与怨恨。
图片与本文无关
纽扣家庭教育侯燕玲老师分析小琪家庭情况时指出:
小琪母亲的 “没苦硬吃” 型教育模式,是亲子关系恶化、小琪厌学和沉迷手机的关键。行为上,小琪母亲存在“自我感动式付出”:家中条件不差却刻意让孩子吃肉、自己吃边角料,把“吃苦”当爱;坚持接送孩子回家吃午饭,不顾可能压缩孩子午休时间;孩子想住校锻炼独立,她也以“为你好”回绝,将自身辛苦凌驾于孩子需求之上,却忽略付出是否贴合孩子真实需要。心理层面,这种过度牺牲是 “隐性索取”。母亲把辛苦转化为情感压力,孩子不满时便用“我辛苦为谁”“养白眼狼”指责,实质是以付出索取孩子的认可、顺从与成绩。这让小琪感受不到爱,只剩被控制的压抑,于是用手机逃避、冷漠对抗。针对这种情况,侯老师指导小琪母亲通过三步有效改变:
1.真诚沟通,尊重感受以修复关系:不再用“谁不累”等话语否定孩子的辛苦,而是主动温和询问孩子的真实想法,耐心倾听不打断、不急于讲道理。当孩子抱怨作业多时,给予“累了就歇歇”的理解与包容,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明白孩子需要的是能放心表达疲惫的空间,而非说教。
2.停止无效付出,适度放手用对爱,不再坚持接送、帮背书包等自我感动式付出,给孩子午餐费让其自主选择就餐伙伴,放手让孩子承担整理房间等自己的事。摒弃“用辛苦换孩子顺从”的掌控心理,将爱转化为尊重与信任,让孩子在自主中体会父母不易,学会自我管理。
3.关注自我成长,做好榜样引领:每天留半小时专属时间做瑜伽、听音乐,重拾写作爱好,周末留一天自我支配,不将孩子视为生活全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可坦诚表达需要安静的需求。通过找回自身价值,为孩子树立积极榜样,而非一味围绕孩子转。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