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到10月的旅游旺季,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游人如织。在景区的核心地段,李才梅经营的雷公山白茶店看似不起眼,旺季时每天营业额6000元左右却是常事。
距离西江近百公里外的达地水族乡白茶基地,雷山县全都茶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钱芳,正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将雷公山产的白茶销往四面八方。
近年来,尤其是入选国家民委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以来,雷山县依托西江千户苗寨等龙头景区资源优势,探索出以景区为“前店”,多元产业服务为“后厂”的“前店后厂”模式,整合文化、社会、产业等资源,构建起“村村联合、村企合作、村社共建”的运行机制,做足产业链协同配套,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为各族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子。
![]()
▲雷山苗年暨鼓藏节是雷山县的一项重要文旅品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加。钟传坤 摄
“前店”揽客,激活旅游经济新引擎
“用美丽回答一切!”知名学者余秋雨曾如此描述他看到的西江千户苗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夜幕降临,千户灯火齐明,宛如繁星坠落人间。
![]()
▲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的非遗传承人正在制作银饰。杜再江 摄
西江千户苗寨里,特色银饰店、刺绣坊、蜡染店遍布街巷。精美的银冠、银项圈、银耳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苗绣作品让游客们惊叹不已。各类小吃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酸汤鱼、苗家糍粑、米豆腐等美食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西江千户苗寨,是雷山县当之无愧的“前店”招牌。“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从发展旅游,特别是西江千户苗寨‘火’了以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江千户苗寨的村民李寻感慨地说。
如今,李寻在自家的吊脚楼里开起了饭店,旺季时一桌难求,收入可观。依托景区优势,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生活蒸蒸日上。
为提升“前店”的吸引力,雷山县不断加大对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投入,通过拓宽景区道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新建游客服务中心等,提高旅游舒适度、便利度。同时,不断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出大型歌舞表演《美丽西江》、大型实景歌舞诗剧《仰欧桑》等,举办吃新节、庆苗年等传统节日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
在“前店”搭建过程中,雷山县依托东西部协作优势,通过粤黔联动,引进广东珠海的优质餐饮企业到雷山县投资兴业,启动实施“蒸领鲜开百店、助千村、兴万户”工程,建成“蒸领鲜”乡村振兴示范店,探索发展以“顺德厨艺+雷山特色生态食材”为模式的餐饮产业,发布“黔菜粤做雷山食谱”,推动餐饮业资源向雷山偏远乡村转移,并在景区餐饮店内展示、售卖雷山原生态产品,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主的核心景区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周边景区的发展。雷山县通过加强宣传推介、加大游客引流分流力度等举措,辐射带动郎德镇、雷公山等重点区域以及龙塘、郎德等特色村寨旅游业发展,有效破解“西江景区热,县城及周边冷”的问题,实现区域联动、全域发展。
“后厂”发力,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
“前些年,我们养殖的本地鸡、稻花鱼等土特产,量小、还不好卖。现在通过‘前店后厂’的联建模式,只要我们种得出、养得好,土特产就不愁卖。”达地水族乡乌空村养殖户潘兴发说。
达地水族乡是雷山县“后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乡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周边景区提供优质的食材和农特产品。
![]()
▲近年来,达地水族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图源:达地水族乡人民政府
每逢生态肉鸡集中出栏期,像潘兴发这样的农户们,将一筐筐肉鸡装车,统一配送到位于各景区的“蒸领鲜”餐饮店。
“村民们按我们的要求、品质来种植养殖,把优质的食材送到店里,我们再将加工好的美食提供给游客。”贵州雷山蒸领鲜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伟光介绍,游客反馈,食材好、烹饪方法好,大家都非常喜欢。
在“后厂”建设过程中,雷山县搭建以强带弱、多村联建的发展平台,积极推进“种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旅游市场+餐饮门店”模式,精准对接旅游景区消费市场需求,引导当地群众有针对性地发展种养产业,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在旅游产业链上持续增收。
推行“前店后厂”模式以来,雷山县的村集体经济迎来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全县15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
协同发展,奏响共同现代化新乐章
“前店后厂”模式的成功运作,离不开雷山县构建的“村村联合、村企合作、村社共建”运行机制。
为促进“村村联合”,雷山县制定印发了《关于组建联村党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按照“地域相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将达地水族乡的多个村党组织联合起来,成立联村党委,明确“资源联供、产业联招、资金联助、项目联帮、利益联享”职责。与相关企业签约,落实订单式生产,定向采购合作村的生态食材、生态预制菜。
通过建立农特产品供应链销售桥梁,发展订单式农业,实现党组织带群众、东部带西部、公司带经济、景区带乡村。2024年11月,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由4个村增加到10个村,实现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形成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排老村合作社在联村党委的带动下,承接景区订单,不仅发展起肉牛养殖业,养牛场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周边牧场的发展。”达地水族乡排老村党支部副书记潘承辉说。
“联村党委让我们找到了一条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从村集体来说,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从农户来说,就近务工增加了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村党委副书记杨州说。
“村企合作”方面,雷山县积极引导企业与村寨合作,共同发展产业。贵州雷山老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的农户签订辣椒种植订单,带动全县各族群众种植辣椒1.5万余亩,收购的辣椒用于鱼酱酸的生产,不仅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题,还保证了企业产品原材料的质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村社共建”方面,雷山县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的作用,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发展。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生产风险,提高了生态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同时,合作社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组织村民开展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活动,拓宽村民增收路径。
“前店后厂”模式和协同发展机制的有效运行,为雷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2024年,雷山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17万元、1.53万元,同比增长3.6%和7.1%。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迈向共同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定。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李翠 海宁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