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考研预报名开启的那个周末,许多考生发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儿:登录系统时不再需要反复刷新,填写信息时也不再遭遇卡顿。
社交平台上,有人晒出五分钟完成报名的截图,配文写道:“居然这么顺滑,反而有点不习惯了。”
![]()
时间倒回2023年,474万考生将考研热度推至历史顶峰。那时的报名系统常在开放首日崩溃,考生们一边抱怨着“卡在支付页面十多分钟”,一边在各大考研群里互相打气。
谁都没想到,拐点来得如此之快——2024年,报考人数减少36万;2025年,再降50万;而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6年这个数字将跌破380万!
![]()
截止到目前,有不少学校公布了2026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
![]()
例如北京航空大学报考人数较去年同期减少914人,这已经是该校连续第四年报考人数下降。
不只是北航,多所高校都出现了类似趋势。
深圳大学往年热门的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专业,报录比已降至“小于5”和“小于4”的水平;华侨大学全日制报考人数锐减超四分之一;而佛山大学部分专业的报录比甚至不到1:1——这意味着这些专业可能连招生计划都无法完成!
![]()
此外,根据官方数据,2026考研全国报考点较去年减少16处,且无新增考点。
其中北京从63处减少为58处,天津从38处减少为37处, 河北从53处减少为52处,辽宁从35处减少为31处,四川从71处减少为67处,新疆从34处减少为33处……
![]()
那么,“消失”的考生们,都去了哪里呢?
数据显示,2025年考研人数下降50万的同时,国考报名人数增长了近40万。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2023年以来,考研和考公的报名人数总和稳定在730万左右。所以说,考生没有消失,只是在两个考场之间流动。
![]()
除了赛道转移,经济压力也成为考生抉择时的重要考量。
一方面,专硕学费普遍上涨,部分院校的学费已达18万以上,加上年租房成本增加约2万,使得脱产备考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另一方面,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毕业起薪差距正在缩小,“读研回报率”明显下降。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考生因“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或真正的学术热情”而在备考后期选择放弃。
与此同时,推免政策的调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考生的选择。
今年8月,教育部新增67所推免资格高校,这是时隔八年后的首次“开闸”,使全国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超过430所。
在许多考生看来,推免生比例的增加客观上“挤占”了统考生的名额,降低了他们的报考热情。
《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进一步指出,尽管整体推免比例保持稳定,但在部分高校和专业中,推免生占比显著提升,甚至出现仅招收推免生的情况。
这意味着,对统考生而言,竞争格局正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转变为“精兵强将争夺有限名额”。这一变化不仅加剧了统考赛道的竞争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更多考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转向其他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那么,报考人数下降,考研就会变得更容易吗?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教育部2026年研招新规明确: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不得相互调整,这意味着招生名额的刚性更强。同时,随着“盲目考研”群体的退出,留下的考生目标更明确、准备更充分。
报录比下降确实提高了“上岸”概率,但随着“有效考生”比例上升,分数线可能不降反升。真正的竞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狂热褪去,个体选择更加多元化:适合学术的继续深造,看重稳定的选择考公,追求实践的直接就业。
在这个选择的十字路口,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只有适合自己的最优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