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真相:诵经不是为了求往生,悟透此理方能得到真实利益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寺院的钟声响起,无数信众手持念珠,口中念诵着"南无阿弥陀佛",眼中满是虔诚。

可这虔诚的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心思?

多少人念佛,是为了死后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少人诵经,是为了求得佛菩萨的庇佑加持。

这样的念佛诵经,真的就是佛陀所要传达的本意吗?

唐代有位居士,每日念佛不辍,十年如一日。

临终前,他问前来探望的禅师:"我念了十年佛号,为何心中仍有恐惧?"



禅师只是淡淡地说:"你这十年,究竟是在念佛,还是在念你自己的私心?"这一问,如同当头棒喝,击碎了多少人心中的执念。

念佛诵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何说不是为了求往生?这个问题,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高僧大德给出了答案,只是世人多被表相所迷,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唐朝开元年间,长安城外的香积寺里,住着一位名叫道昭的老和尚。他修行了四十余年,每日念佛诵经,从未间断。寺中僧众都说,道昭师父定能往生极乐,因为他的功课做得最勤,念珠都磨损了好几串。

一日,一位云游僧人来到香积寺挂单。这僧人法号慧忠,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禅门宗匠。晚课时分,慧忠看着道昭念佛,那架势端得是虔诚至极,眼睛紧闭,嘴唇翕动,念珠飞转。可慧忠却摇了摇头,轻叹一声。

晚课后,慧忠找到道昭,问道:"师兄念佛多年,可知为何而念?"

道昭毫不犹豫地答:"自然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脱离这娑婆苦海。"

"那师兄念佛时,心在哪里?"慧忠又问。

"心?"道昭愣了一下,"心在极乐世界啊,我每念一声佛号,就想象着西方净土的七宝莲池、黄金铺地,想象着将来往生后的自在快活。"

慧忠听罢,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师兄啊,你这不是念佛,是在做生意。"

这话让道昭当即变了脸色:"慧忠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念佛念了四十年,怎么就成了做生意?"

慧忠不紧不慢地说:"你念佛是为了往生,往生是为了享受极乐世界的快乐,这不是生意是什么?你用念佛号做本钱,要从佛那里换取往生的回报。佛陀若是知晓,怕是要笑你痴迷了。"

道昭被说得哑口无言,半晌才憋出一句:"难道念佛不是为了往生?"

"往生只是表相,不是本质。"慧忠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经书,正是《金刚经》,"经中有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整日念佛,可你念的是佛号,还是佛心?"

道昭沉默了。他修行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这样问过他。念佛不就是念佛号吗?难道还有别的?

慧忠看他迷茫,接着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婆罗门问佛:'世尊,我每日诵经拜佛,可为何心中烦恼不断?'

佛陀笑而不语,只是拿起一块石头,让那婆罗门拿着,然后问:'你拿着这块石头,它重不重?'婆罗门说:'重。'佛陀说:'那你把它放下。'婆罗门放下了石头,佛陀又问:'现在重不重?'婆罗门恍然大悟:'不重了。'"

"佛陀告诉那个婆罗门:'你诵经拜佛,心里却装着对功德的执着,对往生的渴求,对烦恼的逃避,这些执念就像你手中的石头,不放下,如何能轻松?诵经不是为了求什么,而是为了放下什么。'"

道昭听到这里,眼睛亮了起来,似乎抓住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抓住。

慧忠继续说:"净土宗的祖师们教人念佛,本意是让人摄心专注,通过念佛号来收摄散乱的心念。你看,我们的心就像猴子一样,一刻不停地攀缘外境,今天想着钱财,明天惦记着名利,后天又担心生死。念佛号就像给这只猴子拴了根绳子,让它有个地方可以抓住,不至于到处乱跑。"

"可是,"慧忠话锋一转,"如果你念佛时,心里想的全是往生后的享受,那这只猴子还是没有安定下来,只是从这个树枝跳到了那个树枝,从贪恋现世的快乐变成了贪恋来世的快乐。贪念的本质没有变,变的只是贪念的对象。"

这话如同一记闷棍,敲在道昭的心上。他修行四十年,原来一直都在做着换汤不换药的事情。

寺外传来钟声,夜已深了。道昭盘坐在蒲团上,往日念佛时的那种安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困惑。他问慧忠:"那照你这么说,我们到底该如何念佛?"



慧忠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缓缓说道:"六祖慧能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念佛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念佛时,心若是平的,没有求取之心,没有执著之念,那每一声佛号都是清净的。可你心若不平,满心都是盘算,那念十万声佛号也只是徒劳。"

"具体该怎么做?"道昭追问。

"念佛时,不要想着往生,也不要想着功德,更不要想着回报。"慧忠转过身来,看着道昭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你就单纯地念,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每一声佛号都像是在呼唤你自己,唤醒你本来就具足的佛性。不是向外求佛,而是向内见性。"

道昭似懂非懂:"这和往生有什么关系?"

"往生不是目的,是结果。"慧忠说,"就像你走路,如果一心只想着目的地,眼睛盯着远方,脚下的路反而走不好,容易摔跤。可如果你专心走好每一步,自然而然就会到达目的地。念佛也是如此,你把每一声佛号念好,把每一个当下活好,往生自然水到渠成。"

"可是经上不是说,念佛就能往生吗?"道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慧忠笑了:"经上确实这么说,但你要明白,经文是对不同根器的人说的。对于那些放不下执念的人,佛陀先给他们一个可以抓住的东西,就是念佛往生这个方便法门。这就像教小孩子走路,你得先扶着他,让他有个依靠。可等他学会走路了,你就要放手,不能一辈子都扶着。"

"那些真正懂得念佛的人,他们念佛不是为了往生,而是为了在当下这一念中见到自性,在每一声佛号中体会到佛陀的本怀。往生极乐世界,其实就是往生到自己的清净心中。极乐世界不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就在你起心动念之间。"

道昭听得入神,整个人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他想起自己四十年来,每天念着佛号,可心里装的全是对往生的渴望,对现世的厌离。他从来没有真正去体会过,佛陀的心是什么样的,佛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慧忠看出他的变化,接着说:"我再给你讲个公案。当年有位禅师问弟子:'你念佛时,谁在念?'弟子答:'是我在念。'禅师又问:'念的是谁?'弟子答:'念的是佛。'禅师笑道:'既然是你在念佛,那你和佛是一还是二?'弟子语塞。禅师说:'若说是一,你为何还要念?若说是二,你念的又是谁的佛?'"

"这个公案说的是什么?"道昭问。

"说的就是念佛的真相。"慧忠说,"众生本来是佛,佛性本自具足,只是被无明烦恼遮蔽了。念佛不是要到外面去找一个佛来拜,而是要通过念佛这个方法,拨开心中的乌云,让本有的太阳显现出来。你念的每一声'阿弥陀佛',都是在呼唤你自己的佛性,都是在提醒你:我本来就是佛。"

道昭呆坐了许久,眼中渐渐有了泪光。四十年了,他一直在向外求,求一个遥远的极乐世界,求一个慈悲的佛来接引他。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要找的那个佛,其实就在他自己心中。

"我明白了。"道昭的声音有些颤抖,"我这四十年,都是在往外跑,从来没有回过头来看看自己。"

"知道就好。"慧忠拍了拍他的肩膀,"从现在开始,你再念佛时,就用这个方法试试。不要想往生,不要想功德,也不要想自己念了多少声。你就清清楚楚地念,明明白白地听,让每一声佛号都落在心上。"

道昭问慧忠:"那按你这么说,诵经也是一样的道理?"

慧忠点头:"诵经更是如此。世人诵经,有的是为了消灾,有的是为了求福,有的是为了超度亡灵。这些都不是诵经的本意。"

"那诵经的本意是什么?"道昭急切地问。

慧忠却卖了个关子,说道:"这个答案,我不能直接告诉你。你自己先去体会,明日这个时候,我们再谈。今夜,你就按我说的方法去念佛,看看有什么不同。"



说完,慧忠便回禅房休息了,留下道昭一个人坐在禅堂里。

窗外月光如水,道昭拿起念珠,却不知该如何下手。

过去四十年,他念佛时心中总是有个目标,有个盼头。

现在让他放下这些,单纯地念,他反而不知所措了。

可就在这犹豫中,他突然想起慧忠说的那句话...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