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0
分享至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精神凝聚力则是这种力量最为核心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思想引领,筑牢精神凝聚的理论根基

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首先取决于其内核的思想力量与理论深度。能够凝聚人心的文化,必然建立在具有高度真理性与解释力的思想体系之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在于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了新的时代篇章;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放眼世界大势;既继承了历史经验,又引领了未来方向。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实质上是在社会意识层面构筑共同的思想基石,为精神凝聚力提供最根本的导向和支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增强文化精神凝聚力的本质要求。历史经验表明,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当前深刻变革的社会环境和复杂国际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唯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有效辨析、整合多元社会思潮,确立价值共识,实现精神层面的有机团结。

加强理论武装需要创新方式方法。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注重理论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逻辑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故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深植文化根脉,夯实精神凝聚的历史底蕴

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它源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与文明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形成民族认同和价值共鸣的深层文化心理“基质”。这些文化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其中适合调整社会关系、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是精神凝聚力的宝贵财富。这些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要深入开展红色教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是增强文化精神凝聚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强化价值导向,铸就精神凝聚的价值内核

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维系社会团结、协调社会行动的精神纽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凝聚力的铸魂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还吸纳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它是在个体与集体、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等多重维度中寻求的“最大公约数”,为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需要将其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通过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社会治理等多重手段,将“软性”倡导转化为“刚性”规范,为社会成员提供清晰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创新实践路径,拓展精神凝聚的载体渠道

精神凝聚力不能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它需要有形的载体、生动的叙事和广泛的传播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增强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创新实践路径,拓展载体渠道,使抽象的精神价值具象化、生活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增强文化精神凝聚力的源头活水。那些深刻反映时代变迁、生动塑造人民形象、深情讴歌奋斗精神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传递了人民心声。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要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能够通过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增强文化精神凝聚力的内在要求。要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凝聚力,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淬炼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升华于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持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基地研究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原标题:《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于颖

来源:作者:马振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5257文章数 75779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