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
听!盛唐文明在说话
纪录片《千年文物》播出
王丽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以其开放胸襟与文明交融,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恢弘时代。当影像技术破开时空,大唐文明画卷铺展开来。
11月3日,大型8K历史文物纪录片《千年文物》第一季“大唐盛世”在CCTV-2播出,并于11月5日在网络平台同步上线。影片以“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三彩载乐骆驼俑”“鎏金铁芯铜龙”等国宝级文物为线索,带领观众寻找盛唐文明细节。
以“小”叙事
看见“唐朝来客”
纪录片《千年文物》用《天工》《不凡》《八方》《新异》《繁花》五大篇章,构建起从“器物”到“人”、从“技艺”到“匠心”、从“内在创造”到“外向交流”的文明全景图,观众由此可以看到盛唐时期的政治自信、精湛工艺、开放思想和艺术审美。
不同于以往单纯宏大叙事,《千年文物》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工匠、商人、乐伎、仕女等“唐朝来客”,在本片中被赋予历史温度。总导演王晓虎说:“这些‘小人物’不是历史的边角,他们是那段文明的骨血。”他表示,影片的主旨之一就是用“小人物”的命运,让宏大的历史重新变得可感;用千年的文物,照见今天的生活。“我们不只是回望历史,更是要回答‘中国精神如何与世界对话’。”
以“智”唤醒
感知“文物呼吸”
当8K超高清镜头对准“舞马衔杯纹银壶”,连鎏金舞马的鬃毛都清晰可见;当章怀太子墓的星象图通过CG动画重现璀璨星轨,一条通往盛唐的“时光隧道”徐徐开启。
《千年文物》提出“文物影像化工程”理念,将8K超高清拍摄、CG建模、AI复原等影视前沿技术系统运用于文物纪录,实现了多项突破性创新。这不仅是一次拍摄,更是为文物建立“视觉生命档案”的尝试。
在拍摄技术中,制作团队运用超高清8K摄影,将唐代金银器上细微的打磨痕、琉璃器中悬浮的气泡、织物罗纱的纤细肌理等清晰呈现。在动态复原环节,影片运用AI算法与CG建模还原文物的形体逻辑。为重现胡旋舞俑的舞姿,制作团队研究大量考古图像,最终计算出运动轨迹,让千年文物瞬时“苏醒”,用优美舞步“自述”当时情境。
为确保学术严谨,影片还组建了由10余位权威专家构成的顾问团,考古依据是否充分、艺术表达是否合理、技术参数是否真实都需要严格审核。“每一个CG场景的出现,都要经过三重验证、多方确认,我们才敢输出最终画面。”影片历史顾问于赓哲说。
以“+”扩能
倾听“文明对话”
《千年文物》诞生之初就积极构建“纪录片+”文化IP新生态,明确设定为跨越历史、贯通文明的长期影像工程,定位为一部以文物为线索的“中国文明影像志”。
为此,在影片上线同时,“千年文物”定制文创产品同步推出。《千年文物》VR作品、法门寺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空间、“跟着千年文物游陕西”的专属旅游路线等多元化产品引领观众“走入”大唐盛景。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完成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的认知与世界表达,也将持续运用科技、考古与影视融合,让人们深刻理解文化根脉,让世界看见一个不断生长的中国文明。”《千年文物》总出品人余润德说。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国宝级文物在影片中集结,在影像技术和新叙事逻辑的呈现中,这些跨越千年的宝贝,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大唐的“信使”,带着千年前的风骨与温度,将盛唐文明向我们娓娓道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