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完的数据、填不完的表……不少基层干部自嘲为“表哥”“表姐”。他们曾向我“吐槽”:一到年中、年底高峰期,一天填七八张表是常态。而填表不仅是“填”,更伴随着反复联络、数据核实以及层层审批带来的高昂沟通成本。
全国今年推动的基层减负举措,成效颇为显著。譬如重庆的“一表通”压减七成报表、“会海智治”缩短四分之一会议、社区盖章事项大幅“瘦身”等,确实让人看到了“基层减负”从口号走向现实的积极变化。
![]()
▲由于部分领导乱折腾加重基层负担,“为基层减负”成了热门话题。王鹏 作/新华社
然而,仍有少数地方用“数字政绩”掩盖基层的真实感受,让“新型减负”沦为了新的形式主义。
报表少了,但“秒回”的群通知是否演变为24小时在线的“电子镣铐”?会议短了,可“留痕”所需的照片、视频、截图,是否又成为新的考核“标配”?App数量砍了,但又是否把打卡、点赞、转发一股脑儿塞进“指尖任务”?
![]()
▲基层减负。勾建山 作/新华社
如果答案仍是“是”,那么所谓减负,不过是从“纸上”转到了“云上”,基层干部依然被困于屏幕、耗于账号。
真正的减负,不应只是做“减法”,更要做“除法”——除去不合理的权责配置、不科学的考核机制、不必要的痕迹管理。重庆的经验可贵之处在于:以“一表通”统一数据标准,推动信息多跑路——通过对全市基层报表的全面梳理与整合,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统一管理与智能处理,重塑基层报表生态。
制度设计再精妙,关键仍在落实。下一步,不妨推动“下评上”匿名打分结果公开晾晒,让基层为上级部门精准“画像”;拓宽对借调泛滥、突击检查、重复填报等问题的举报渠道,让擅自“加戏”者公开“亮相”;更可将减负实效纳入干部选拔标准,让“真减负”成为晋升的凭证。
说到底,基层减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和立场问题。唯有将“基层干部从屏幕中抬头、从材料堆里抽身”作为首要标准,将“群众办事更快更方便”视为最终标尺,才能真正减负,基层才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
只要我们坚持将“考核指挥棒”对准群众满意度,将“问责利剑”指向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就能把“基层减负”这块硬骨头啃到底、啃出长效。
别让“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穿上新马甲,真减负,才能扎下根、长出叶、开出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