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通缉令一出,全网都在找陈志。他躲哪了?是不是在迪拜?有没有假护照?能抓到吗?
可我说一句扎心的:别再盯着陈志一个人看了,他早就不重要了。
真正该被扒出来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撑起他这整个罪恶帝国的那张“合法”大网。
![]()
这张网,从柬埔寨的高墙园区,一直铺到香港的写字楼、伦敦的豪宅、古巴的雪茄柜,最后消失在比特币的冷钱包里。每一步都“合规”,每一环都有机构盖章,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清白白”。
可这些钱,是从哪来的?
是1250部手机背后,成千上万个被骗得倾家荡产的家庭;是7.6万个社交账号背后,那些被关在铁栏杆宿舍里、挨打、被转卖的年轻人;是日流水3000万美元背后,一道道伤疤、一本本被没收的护照、一具具回不了家的尸体。
![]()
这些血钱,进了太子银行,成了“股东贷款”;转到香港,买了上市公司,成了“市值”;再飞到伦敦,买了整栋写字楼,成了“固定资产”;最后通过雪茄生意,变成分红,再换成比特币,彻底“消失”。
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魔术。观众只看到钱变没了,却没人去查,这钱是怎么一步步洗白的。
更荒唐的是,每个环节的“演员”,都觉得自己没做错。银行说:“我们有反洗钱审查。”券商说:“交易手续齐全。”律所说:“文件都合法。”海关说:“报关没问题。”
可问题是,当一笔钱每天从电诈园区流出来3000万美金,你真的一点都不怀疑?当一个柬埔寨政府“顾问”突然控股银行、收购上市公司、买下伦敦地标,你真的觉得这只是“商业行为”?
![]()
当一家雪茄公司,对华销售额占全球一半,全是现金交易,库存还不透明,你真的相信这是正常生意?
不是你们看不见,是你们选择装瞎。
因为有利可图。
太子银行能稳坐柬埔寨第三大行,靠的就是这些黑钱带来的流动性;香港的券商能赚佣金,上市公司的股价能炒高;伦敦的房产中介能拿提成,雪茄专卖店能卖高价礼盒。每个人都分到了一杯羹,谁还管这钱干不干净?
最讽刺的是,连监管也成了“配合演出”的一部分。
柬埔寨警方从不去查园区,因为人家是“内政部顾问”;国际刑警发了红色通报,当地法院就是不批捕;美国司法部要查钱,英国只冻结房产,却不追金融机构的责任;中国的雪茄店还在开门营业,没人去问一句:这钱,到底清不清白?
这就是陈志能活这么久的原因,他不是一个人在犯罪,而是一群人在帮他犯罪。
![]()
前台是暴力,后台是“合规”。
一边是持械保安看守的高墙园区,一边是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在电脑前敲代码。一个负责制造苦难,一个负责把苦难变成利润。中间那条链子,叫“监管缝隙”。
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主权套利”:在法律最松的地方犯罪,在监管最严的地方洗钱。
你打他犯罪地,他说“证据不足”;你查他洗钱地,他说“程序合法”。两边一推诿,案子就黄了。
![]()
过去几年,多少类似案件都是这样不了了之?人抓不到,钱追不回,最后只能发个通缉令,等下一个“陈志”冒头。
可问题是,只要这张网还在,抓了一个陈志,还会有李志、王志。
他们可能不用电诈,改用虚拟货币诈骗;可能不在柬埔寨,跑到别的小国另起炉灶;可能不买楼,改投艺术品或NFT。
手段会变,但套路不变:用暴力赚钱,用“合法”洗钱,用沉默护航。
现在FBI终于动手了,没收了150亿美元的比特币,创下历史纪录。可这笔钱,能还给受害者吗?
![]()
难。
那些被关在园区的人,还能活着出来吗?不知道。那些参与洗钱的机构,会被追责吗?
大概率不会。因为没人愿意动这块蛋糕。
一旦深挖,牵扯的不只是陈志,而是整个跨境金融体系的漏洞,是那些“合规”背后的灰色交易,是某些国家对“外资”的畸形依赖。
所以,比起找陈志,我们更该问:为什么一个电诈头目,能拿到政府头衔?为什么一家银行,能堂而皇之为黑钱服务?为什么那么多机构,能在明知可疑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合作?
答案很简单: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道德和法律,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
因此,陈志的结局不重要,他迟早会落网,或者已经死了。重要的是,这张由权力、资本、沉默编织的网,会不会被撕开。
如果没人追责,没人改革,那么下一个“陈志”,就要走到台前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